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定位是

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以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国际旅游界人士认为,旅游业甚至已经超过石油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010年,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会议主题就是“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据统计,2011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9.1%(同期汽车制造业占8.5%,银行业占11%),旅游就业2.58亿人次,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3%。

从国内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据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0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8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从全球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11年,入境旅游人数1.35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者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2011年人均出游率2次,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

我国是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2011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7025万人次。出境人员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占出境总人数的91.3%。《世界是平的》一书说,“中国旅游者将改变世界旅游业”。中国对全球旅游业的贡献率逐步加大,特别是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增长,成为全球国际旅游增长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11年中国对全球入境旅游的贡献率超过30%。

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指对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构成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产业,它不仅本身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广泛的关联带动的作用。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产业,占到8%以上就是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我国的主要思路是,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旅游产品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热点产品仍集中在少数知名旅游景区,导致旺季一票难求。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与急剧上升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中西部部分旅游目的地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问题依然突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旅游便捷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国内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很大差距。现有的法律法规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要求,旅游民事规则不完善;旅游活动缺乏全程监管,旅游经营和管理不规范;市场诚信缺失,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综合执法机制不健全。

我国旅游发展方式还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综合带动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业科技含量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商业模式创新、现代科技运用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特别是缺乏适应两大战略目标要求的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投资创业人才等,现在外语导游、专业的景区讲解员、宾馆饭店的主管领班都不能适应发展需求。目前全国开展旅游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达1968家,在校旅游专业学生109万人,但没有真正意义的名牌大学。真正的旅游大国应当产生真正意义上类似美国康奈尔大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这样的旅游大学。

走出“门票经济”是一个形象化说法,走出去,就是告别过去靠卖门票、靠涨价甚至一锤子买卖模式,向科学发展切实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