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洲上医院
来澳洲8年了,医院也去过几次,除了两次生孩子以外,其他时候都是去看急诊。
第一次是我眼睛里进了什么东西,黑乎乎的一小块,无论我怎么挤眼泪都弄不出来。
虽然不红不痛,但是看着挺恐怖的。我上班的地方的医生建议我还是尽早去就诊,于是我下班以后就去了墨尔本皇家眼耳医院。
分诊护士看过以后就开始候诊,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尝试去跟护士抱怨我很痛,但是护士说如果痛的话,就给我吃一些止痛药。
后来一直等到凌晨2点,才看上医生。一个看上去就是实习医生的年轻小伙,三下五除二就用器械将我眼睛里的东西挑了出来。
虽然有点不舒服,但是全程还好。最大的好处就是公立医院诊费全免了。看完病就直接回家了,也不用付钱。
还有一次我莫名的头疼,周末又不想跑太远,于是去了一趟家附近的私立医院看急诊。
头疼这种症状可大可小,分诊护士不敢怠慢,加上私立医院人相对少,很快就让医生给看上了。然后就是各种检查,还照了一张脑部CT。
最后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再留下来观察一段时间,等几个小时就可以回家了。
结果周末一天时间就这么在医院消耗掉了。最悲剧的是,出门发现,车被贴了罚单。
经验总结: 如果要去医院看急诊,能不开车就不要开车,开车建议停在医院的地下停车位,一般都很贵。手机一定是要充满电的,因为你不知道会等多长时间。
对于有澳洲政府医保的人,如果购买了私人医疗保险,是只保住院的。要是看私立医院的急诊,如果看完以后是被发配回家,那么这样是不算住院的。
所以虽然买了私人医疗保险,它是不报销任何急诊费用的,除非你看完急诊以后被收入院住下来。这点也要注意。
3
今年年初,我公公在这边的时候也去了一次急诊。他经常性的腹部疼痛,非常厉害,在国内检查过几次,都查不出来原因。
每次都是上了止疼就好了,然后大半年不会复发。这次他又发作了,到了中午的时候已经疼得冒虚汗了,于是决定带他去Boxhill医院看急诊。
去的路上,老公告诉他把疼痛描述得严重些,希望能尽快看上病。到了急诊门口,等待区已经坐满了人,连等待分诊护士的队伍都排到了门口。
分诊窗口有4个,但是两个都是空的,估计因为是周末的原因。
好不容易等到了公公分诊了,老公不断提醒,爸,装得疼一些,走路更虚弱一些。
落座以后,老公向护士陈述了病情,然后护士问,1到10,他觉得痛感是多少?爸挺机灵的说,10!
护士看了看他苦痛的脸,直接从药房拿了两片Panadol(澳洲神药),说,先吃点止痛片吧。然后就把我们又发配回了候诊区。
经验总结:疼痛不是一个能够先看上病的指标。血压,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都正常的话,就表示不那么紧急。
后来又等了好久,来了个护士给抽了血,送进去检查。最后,终于来了一个医生开始询问病情。
公公再次陈述了病情。医生问,在中国,他们给你用的什么止痛剂?
爸说曲马多,那医生一脸如释重负:那我们也给你来一片曲马多吧。反正血检也没有什么异常指标,能控制疼痛就算是胜利。
爸在强效止痛片的作用下,很快就止痛了。再观察了几个小时以后,就被允许回家了。
几天以后收到医院账单,查血账单,***480大洋。
经验总结:好多华人来了澳洲喜欢去看急诊,觉得急诊比较快,不需要预约。
但是,急诊是不会做详细的检查和诊断的,基本就是保持正常的生命体征。接下去还是让你去见家庭医生做进一步诊断。
另外,海外旅游人士如果没有买保险的话,还是尽量别去看急诊。
最后还想说说公***医疗的话题。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明白免费的是不是就是好的,或者说就是适合我们的。
另外,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什么样的公***医疗是最好的,这不会有定论。
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说,西方的公***医疗制度就比中国的好,或者中国的就比西方的好。
人口不一样,需求不一样,甚至财政制度不一样都可能造成不同。在我看来,医疗本就是一项昂贵的支出。
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付出很多年的辛苦学习和实践,而在这期间是没有什么收入的。
对于医学生来讲,投入大,自然期待获得回报也相应要求大。在澳洲,医学生首先肯定是高考排名最顶尖的学生,然后在大学的学习中,还会有末尾淘汰制。
墨尔本大学甚至现在在本科期间不设医学学位,直到大三进行考试以后,淘汰一部分人之后才会正式进入医学学位的学习。
大学毕业以后还有几年轮岗实习,这期间的医学生都是拿着最少的薪水,干着最重的活。
当然,最后你还得通过执业医生考试,拿到执照才能开始行医。所以,澳洲的专科医生,基本上都要30岁以后才有执业资格。
做全民医疗是为了让医疗不仅仅是贵族的专属,穷人们也能够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澳洲医疗的最大特色就是,即使是个穷人,遇到大病以后,不至于看不起病。举个例子,一些昂贵的抗癌药物,都有政府的补贴,自付甚至只需要几十澳币。
有些新药即使是没有纳入医保,还有可以向药厂申请同情,可以有机会获得大额降低药费或甚至免费的药。所以不会有因为生病就要倾家荡产。
下次再专门讲讲我们去儿科急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