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河北省唐山市喜峰口)详细资料大全
喜峰口位于唐山市北部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喜峰口即松亭关”存误,后面有论述。),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喜峰口 外文名 :Xifengkou 地理位置 :唐山市北部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 南部海拔 :200余米 北部海拔 :1000余米 古称 :卢龙塞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河北省唐山市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25.0元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地理概况,战略意义,历史事迹,悲歌,旅游路线,别论, 地理概况 喜峰口关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1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 喜峰口关处,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修建潘家口水库,喜峰口关口低洼处长城被库区水淹没,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水下长城。这一部分长城随水位变化而显露真容。喜峰口的交通要道的地位也就随之彻底消失。 喜峰口 地理概况 战略意义 这条路径向来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喜峰口关扼此要道咽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古时喜峰口一带是汉族与北方及东北方民族交往频繁之地,历代有兵戍守,唐时这里叫卢龙塞。 复原喜峰口全景 喜峰口歼敌英雄(右图左起)张自忠、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将军 历史事迹 1933年3月9日,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占领北侧长城线山头。驻遵化西北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一○九旅旅长赵登禹派王长海团急往救援。官兵们抱国耻奇痛,组大刀队500名于晚间潜登日军所占山头,出其不意地将山头日军砍毙。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 次日,日主力部队抵达,下令三日内攻下长城各口。其步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喜峰口、古北口等处全线猛攻。时二十九军主力部队亦相继抵达。赵登禹率部伏处各峰峦幽僻处,待敌炮火暂戢,敌兵临近时,蜂拥而出,用大刀砍杀。赵负伤,仍督战,士兵更英勇,给敌以重创。同日,中央军关麟征部开抵古北口,官兵们激于爱国热情,与东北军王以哲部***同抵御日军第十六旅团的进攻。11日晚,赵旅与佟泽光旅分两翼绕敌后,占领日炮兵阵地,毁其大炮18门,烧其辎重粮秣。这便是著名的喜峰口抗战。 宋哲元将军照片 悲歌 1933年1月初,日军侵占山海关,热河吃紧,平津危急。国民 *** 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布防,第三军团29军担任喜峰口至马兰峪方面的作战。1933年3月10凌晨,以宋哲元为总指挥的29军的三十七师赵登禹、王治邦、佟泽光三个旅赶到,赵登禹率队在喜峰口附近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他们手提大刀,杀声震天,几处高地失而复得。 1933年3月12日凌晨开始,赵登禹、佟光泽两个旅分两路包抄敌营,拂晓前赵登禹到达日军特种兵宿营地,大刀队如神兵天降,痛歼睡梦中的日军。据《中国 *** 迁西县历史》记载,从1933年3月9日至1933年3月13日的喜峰口血战中,歼灭日军4000余人。29军大刀队的神勇使得全国振奋,也震惊了日本,日本国内媒体惊呼“明治大帝练兵以来皇军名誉,均在喜峰口外被宋哲元剥削净尽也。”著名音乐家麦新受喜峰口血战鼓舞,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29军原属冯玉祥的西北军,冯玉祥与蒋介石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蒋介石收编建成,因此屡受冷遇。开赴喜峰口时,29军兵力虽有20000多人,但装备极差,重武器很少,弹药也不足,使用的步枪不仅样式陈旧,数量不够,许多还配不上刺刀,因此每人配备大片刀。 29军的抗日勇士们用大刀砍掉了无数敌人脑袋,然而大刀只是旧时的兵器,无论使用它的人如何神勇,也无法抵挡敌军的飞机炮火。 兰玉田说,他亲眼看见29军的炮弹落到鬼子人群中,一颗、两颗……一直落了13颗都没有爆炸,直到第十四颗才炸响。武器装备落后如此,这场战役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1933年4月13日,29军撤出喜峰口,在兴城以北滦河西岸布防。4月14日,日军突入喜峰口。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29军再次对敌军挥起大刀,曾经在喜峰口英勇抗战的赵登禹为国捐躯。 旅游路线 北京--金海湖--黄崖关--兴隆外环—宽城外环—喜峰口景区(北线路书2) ●北京—密云--兴隆外环—宽城外环—喜峰口景区(新北线路书1) 别论 喜峰口和松亭关,是两座特点截然不同的关口。松亭关狭窄、险峻;喜峰口比松亭关开阔、通达,这是史籍多有记载却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特点。《靖康稗史?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签证》载:“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复障,中有五关,居庸可以行大车,通转粮饷;松亭、金坡、古北只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小路,尽兔径鸟道,止能通人,不可走马。”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燕蓟之北,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此中原险要,所侍以隔绝中外也。”喜峰口则是另一番风光。据民国二十年编修的《迁安县志?轶闻篇》载:明天顺年间,顺天巡抚邓汉,遍察蓟镇诸关之后,向英宗皇帝奏言:“蓟镇十二路各关虽无处不险,而平原大川,可容数十万大举入犯,又当贡使出入之路,则喜峰、潘家口为最。”一个是“只通人马,不可行车”,一个是“平原大川,可容数十万大举入犯”,怎能是一个地方呢?
喜峰口,同位于迁安县境内的冷口,在明代都辟为兀良哈三卫入贡的贡道,除了它们的地理位置外,很重要一个条件就是关口壮观,可屯重兵。每次外夷入贡,戍官要陈列阵容,名为迎接,实为镇慑。而且,喜峰口关有可容万人的来远楼,入贡的人马进京,守官还要派兵向京城护送。对于老老实实臣服朝廷部落,朝廷还要不定期的颁赏,颁赏仪式也很郑重。凡是贡道,多有双方互市交易。这样一些关系朝廷尊严的重大活动,喜峰口是常有的。如:明万历二年,戚继光到蓟镇上任之初,活动于东蒙古左翼的朵颜部(明人称为土蛮),多次袭击边城,都被戚继光击败。万历三年,朵颜部酋董狐狸、长昂、长秃率部犯董家口关。戚继光督军从榆木岭、董家口分兵出击合围,击溃入犯之敌,活捉长秃。董狐狸长昂无奈,率亲族三百余人到喜峰口跪关请降,请求释放长秃。戚继光同蓟辽总督刘应节计议,允许他们的请求,长昂、董狐狸保证以后不再袭扰,并归还以前虏去的居民、哨兵和掠取的马匹,臣服明朝,恢复贡市。董狐狸、长秃率部族谢罪离开喜峰口关。如此壮举,只有面临平原大川的喜峰口这样的关城胜任,非控制长峡险径的松亭关适任的。 喜峰口、松亭关混在一起,有其特定的历史的背景,那就是“弃开平,丢大宁,封赏畀地,边界南移”造成的后果。
1.松亭关本是契丹人建立辽国不久建立的军事防卫重地。大定府(即大宁,今宁城)是辽国的中京,作为防御中原北伐的南部关口松亭关,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儿皇帝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使辽获得了进入中原的大片土地,控制了华北要害,把燕京(今北京)建成辽国五处国都之一,定名南京;辽同北宋政权并存,双方的分界线在拒马河(白沟河)。这样,辽朝南部的防线便由原来的松亭关之南移到了内地白沟河畔的雄州(今河北保定地区的雄县),松亭关作为保卫辽中京大宁的关口,其“防南”作用就失去了。
2.辽亡以后,金政权与南宋对峙;后来,蒙古南下灭金,建立了统一的大元帝国。这样,松亭关就成了内地。女真人建起的金朝,统一了华夏大部分地区,与它对峙的南宋已经是蜷曲一角;蒙古人建立的大元帝国,更是版图辽阔。两朝都没有在松亭关设防的必要。因此,松亭关就冷落了。
3.明建国后,为了防止北元的复辟,朱元璋按著华云龙的建议,“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一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并于北平、辽东、大同设都司,继在大宁设北平行都司及营州五屯卫,领东北地区二十五卫。在今内蒙南部、河北东北部长城以外设二十一卫,在今内蒙托克托附近筑受降城及沿边城堡,同时分封九子于边塞,直接控制沿边卫所。“这样,松亭关又成了防戍要塞,派重兵驻守,并在松亭关至大宁一带建起惠州、宽河、富余等城。明初,北方的边界基本上是沿着汉唐传统界限设防的。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原设在多伦的开平卫和设在宁城的大宁卫都迁入内地,由于兀良哈三卫的骑兵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夺得皇位立了功,朱棣把大宁及附近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给了兀良哈,在历史上称作”封赏畀地“,调营州五屯卫于蓟州、顺义、平谷、香河、三河等地。陆续建起来的明长城西段、中段(北京以西),基本上是按秦汉长城的走向建筑的。然而,北京至山海关(蓟镇辖属)这一段就不同了,离开了秦汉长城的走向,向南移了三百至五百里。 兀良哈三卫虽然臣服明朝,实际上是时叛时服,经常破关骚扰,有时勾结北元***同入犯内地。这时,矗立在长城线上的喜峰口关,地位就突出起来,成为布防坚守的要塞,而已经沦入兀良哈地区的松亭关,便成为废关而消声匿迹了。这样,就给人们一个误解——”过去叫松亭关,如今称喜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