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小记——邵武狮头山之行

“散云作雾恰昏昏,收雾依前复作云。一面红金大圆镜,尽销云雾照乾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日出》中描绘了日出前团云仙境、日出时金辉耀世的时间美景。谁曾想,不必远赴他地,在家乡的高山上,几乎日日上演这样的壮观美景。

狮头山,位于邵武东南部,邵武第二高峰,海拔1511.7米,狮头山主峰界邵武大埠岗、张厝、大竹三镇,山形如狮头,自西向东横卧。其狮头的东面,是落差极高,被风化的岩崖,经有关部门认定为第四期冰川的杰作。作为向往大自然但相当业余的户外旅人,我们此行选择驱车加徒步的的方式,将整个旅程分为行车、徒步两段。行车段:市区驱车37公里经南板桥至幸家磜(盘山水泥公路)、幸家磜至休整宿营地三峰庵4公里(砂石土路);徒步段:三峰庵向狮头山顶雄狮亭无负重徒步2公里。全程43公里,约1小时40分钟。

且谈行车。7月31日下午三时许,我们十一人、三车从市区出发,行至南板桥,不太宽裕的盘山路边不多少距离便停着陪伴孩童戏水的车辆,时不时传来嬉闹欢笑声,虽彼时空气温度30+,但南板桥由高山流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冰凉沁爽,难怪能吸引如此多人往返驱车50公里只为消暑***娱。

由乌石幸家磜攀爬上山,一路木竹苍翠、日晒随着山峦不时被遮掩,山际的清风迎面而来,25度左右的室外温度终于可以让行车空调停工休息。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急弯攀越,车速只能维持在20码以下,有只青绿色的蚱蜢甚是调皮,跳趴在前档车窗,搭便车旅行……如此近察虫鸣鸟飞别有一番乐趣。

临近三峰庵的4公里皆是砂石土路,仅能单车通行,路面两侧是车轮碾痕,中间时不时出现拱石凸起,越野车型自是更适宜些,但若非连雨泥泞,底盘稍低的轿车放慢车速也可通行。狭窄的山路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另一侧是芦苇横生的崖壁,虫鸣与鸟飞许是受的惊扰更少,也变得悠远空冥,侧窗外芦苇轻枝时不时伸入车窗,带来淡淡的青草香,似在用特殊的方式欢迎来客。此时“闹市”与“拙朴”已然分明,“大山,我们来了!”

到达露营地三峰庵已是下午五时许。三峰庵始建于明嘉庆年间,从耸立的佛理警言石刻及亭塔庙堂规制、布局可窥其渊源厚重。此时山林中静默的庙庵除了我们一行人无有其他访客。虽称不上孤寂荒凉却真真是“无相邻人家、无手机信号”的清净地儿。三位朴实的值守老人,容我们在膳堂支帐过夜。泥墙简瓦的膳堂足有半个篮球场大,虽简朴得只有六个无窗的通风方口,偶尔飘来隔墙灶台素淡的烟火气,却没有阴暗潮湿的旧屋霉嗅,整洁通透。值守老人告知三峰庵香火灵验、古时祈雨得雨、邀风得风,连这山中的蚊虫都由仙者度化驱灭。这膳堂逢观音生日等重大节礼来者千人有甚,香火鼎盛。

事实证明,在此安营扎寨是最好不过的:15度左右的气温,果无蚊扰,平日如影随行的4G“魔咒”无从跟随。寂静夜,伴鸟兽虫鸣、凉息入鼻,仿若遁季入了凉秋,喧嚣和热浪像潮水一样隐去,灯火寂灭,人与大地***同酣睡。

第二日清晨5时刚过,一行人穿上两至三层的夏装御寒,简单用完补充体力的干粮后,借助着照明设备的辅助光源向此行的终极目的地狮头山山顶进发。此时的夜幕即将褪去,天空从深夜里的宝蓝色褪为淡青,漏液浓雾、人迹罕至的地衣苔藓附着的窄小石阶异常湿滑,不足2公里的山路却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将近30分钟才到达峰顶。1500余米的海拔密林蓄存着大量的水泽触手便可攥住云气,摊开手掌露珠便缀在掌内,此时上下分层的雄狮亭尚被云雾烟霭笼围着。雄狮亭一层亭景正是与日出齐平,视线内起初涌动着的山林竹涛,带动着浓白的烟云退幕,彼时小小的银盘含蓄慢热,在云层后时隐时现。不多时,密林山鸟腾跃盘旋,似受鼓舞,银盘现出金红色的光彩,爽利的灿出光箭穿过云层,赠旅人一派劈开混沌的崭新天地,是日出了!

如果说雄狮亭一层的景致满足旅人对日出的普遍预期,那么二层的奇景便用“震撼”来形容。这里的视线跃出新晋的金盘和云海,想要俯视连绵陡峭的山峦、蜿蜒曲径山路、半山处庙堂红顶均是徒劳,只因风势陡起发出震耳欲聋的风噪声,如冬日凛冽的疾风由下至上吹鼓云海升腾,红日不过瞬息便被漫天的云海横在视线之外,此时的红日甚至来不及将晕在白云上的金色散去,只留下金黄色的茫茫微光,“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身心此时全权交付,若遁入隔世……

心之所驻,何必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