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爬山,去过香山了,北京还有什么山爬起来尽兴?
这是狮子王老弟的大作,权且给你做一个解答吧。
第一节 山地景观
风景山
1.山景的观赏层次
山这个字从广义上讲是指与平地有一定高差的土石地貌。按地学的定义是指“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山因有较大的高度而与平原、丘陵相区分;因山顶面积小而与高原相区别。从景观角度来说:山是构成景观画卷的最基本的骨骼,是构图的基础。
作为风景实体,山大体拥有大小两种不同的观赏类型:一种是构成一个区域总体骨架的山系、山脉,如北京地区的燕山、西山,它往往因有着***同的地质、地理条件而具有一个总体风景特征,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各中、小尺度风景山的状态和形象。
但除非是在太空中或在地形沙盘上,山脉是看不见的,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山往往指的是一小片山或一座山峰。它们因为与人类的历史、文化、军事、科学等等的关联而被人们推崇,它们的景观因此被人类了解、利用。这些具体的山才是我们观赏的直接对象。
2.北京山地的特色
北京是个多山的地方。全市16800平方千米的土地,山地占10418平方千米,约为全市面积的2/3。大面积的山地,给风景旅游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载体。北京的山地地貌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脉络清晰,山势雄险
北京的自然文脉呈半圈状结构,西山和北山两条山脉在北京西北部交汇,形成东北、北、西、西南半包围型山地空间格局。
北、北东山地称北山,又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范畴,境内主要由镶嵌着若干山间盆地的断块山组成。
西、西南山地称西山,属太行山脉范畴,境内由一系列东北—西南向岭谷相间排列的褶皱山组成,因绵延100千米,素有“西山二百里”之称。
西山大体可以划出南西—北东向的四列山,由北向南的顺序依次是:第一列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第二列白草畔—百花山—髫髻山—庙安岭—青水尖—妙峰山;第三列九龙山—香山;第四列大洼尖—猫耳山。其中第二列山及第一列的东灵山,第三列的九龙山,第四列的猫耳山山体核部在中侏罗纪均有较强烈的火山喷发。喷发的火山岩覆盖了大片的台地。在后来的剥蚀中,因火山岩质地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其它岩石强,故而形成了山顶为年轻的地层,山下为早期含煤地层的地形倒置现象。山峰高峻,山势连绵,构成明显的分水岭。在大石河和拒马河之间的中低山地带,山地主要由元古界的硅质灰岩构成,在低山区,由于岩层倾角小,或接近水平状态,发育了大面积整套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在中、低山区蕴藏着成片的溶洞群;低山区发育为以十渡地区为代表的峰林地貌。而在门头沟与昌平交界的石灰岩中山地区则发育为岩溶高原。
北山基本上可归为两列走向近东西向的山体(也有南北走向的山,如云蒙山),北面一列是海坨山—佛爷岭—猴顶山;南面一列是八达岭—燕羽山—凤驼梁—黑坨山—云蒙山。
北山山体以中生代的侵入岩即花岗岩为主,其次是喷出岩。在地壳抬升作用较弱的低山地带,花岗岩地貌发育成了混圆形的山丘;在抬升较剧烈的中山地带,花岗岩受断块掀升的影响,节理发育,由于海拔较高,冻融作用加剧,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产生机械崩解,发育为峰柱状、球状的地貌景观。南列的云蒙山花岗岩体和北列的猴顶山花岗岩体构成了这两列山脉的核心地貌。
密云南部和平谷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与中部由石英砂岩构成峻峭的中、低山;而南部和东部多为硅质白云岩构成的低山;中部尚有一片由片麻岩构成的低山和丘陵。山区内由于断裂构造发育而形成沟谷平直且多直角转弯的地貌,平谷之名由此而来。
北山和西山,两大地貌单元相围合构成了面积达5000多平方千米的半封闭“海湾”,人称“北京湾”。而古老的北京城就坐落在这一“海湾”经冲积而形成的北京小平原西南部。这种地貌分布空间格局,给古代风水研究家提供了京都选址的重要依据。诚若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北京“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北京凭借这两条“龙脉”形成的天然屏障,成为“前挹九河,后拱万山”,北有天险可守,南有水陆出入之便的龙蟠虎踞之地,被古人称为“天府”、“神京”。
北京的山地不仅脉络清晰,而且具有较大的起伏优势,使许多山峰呈现出雄峻的气势,特别是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河谷切割幽深,岭谷相间错列,在河谷两侧形成了众多高达数百米的雄险崖壁,给人以特殊的美感。在北京与河北省交界的西北部环京线上,分布着一系列海拔接近和超过2000米的山脊和山峰,如海拔高达1991米的百花山,2035米的白草畔,2303米的东灵山,2234米的海坨山等。这些山峰都是北京地区体现风景雄伟美的系列名山,对本市山地观景旅游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近年来已有许多山峰成为北京市民光顾赏景的热点目标。
(2)地势呈阶梯状上升,构成几级观景台面
北京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若画一个横剖面,可以看到西山有两级明显的阶梯面,地学上称夷平面。这种层状地形是地壳活动与外力作用相互配合的典型产物,它表明北京自中生代以来地壳呈间歇性上升,具有隆起阶段与宁静阶段交互出现的活动特征。
第一级夷平面是第三纪早、中期的北台期夷平面,它形成了西山山地的主体顶峰,根据其表面高度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海拔2000米左右,如东灵山、白草畔、百花山平台;第二层海拔1400~1600米,主要分布在黄草梁、南山鞍一线和老龙窝、庙安岭—髫髻山一线的山顶台面;第三层海拔1000~1200米,如柏峪西、梁家山、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猫耳山、上寺岭、大洼尖等山顶面。
第二级夷平面是第三纪中晚期唐县期夷平面。它们海拔较低,多分布于河谷两侧的低山一带,其台顶可见有河流遗存的砾石层和黄土层等。地学家根据其地貌部位,划分为两个层次:即海拔150~200米的低层次夷平面和海拔260~300米的高层次夷平面。前者如周口店龙骨山顶的砾石顶面;后者如太平山和上平山的山顶平台。北京北山夷平面不像西山那样完整和明显,这是由于受断裂盆地和断块山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许多夷平面或阶地存在着不同的高度之故,如青龙桥山顶普遍存在1070米夷平面,而关沟两侧则以920米或830米呈现于地表。
上述西山和北山夷平面,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自然要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因而构成许多不同特色的观景层面。人们可以登上这些平台,观日出日落、观云雾升腾,观草甸花海,观山下旷景,许多平台还可以作为山景开发的基地。可见,北京山地的多层性,也是观赏大尺度山景的主体内容之一。
(3)地质构造及岩性差异大,地貌丰富多彩
地球表面上千姿百态的山都是几千万年甚至几十亿年中在地球内部的内营力和地球表面的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每一座山的成因和内部的差异也像每一座城市一样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大体上说,地壳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岩浆活动以及地震等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地表地质现象,诸如地面局部的隆起或陷落、褶皱与断层、滑坡及山崩、火山喷发及熔岩溢出等等造就了大地貌的基础。在这之后,风力、流水、冰川、风化、海流等外动力又经年累月地对露出地表的岩石进行剥蚀、搬运最终堆积到低处。这些外力就好比大自然雕刻师手中的刻刀,将山峰雕刻得出神入画,奇妙天成。一座险峻的山峰可以是构造运动形成的;可以是火山锥造成的;也可以是冰川或风化等外力雕刻的产物。地质学家通过对山石的研究,可以说出山的成因。
当地壳只出现水平升降运动时,断层之处出现的是平顶山。地壳褶皱运动时,断裂之处就会出现倾斜山。倾斜山由于各层岩性的不同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形成单面山、锯齿山、叠状山。褶皱运动强烈并伴随有断裂时,断层甚至会直立起来形成直立壁状山。地壳运动越复杂多样的地带不仅断裂的方向多,而且岩石的组成也复杂多样,因而形成的山形地貌也千变万化。特别是一个地段聚集着几种不同岩性的山,或同一座山由几种不同成分的岩石构成时,景观才更耐人寻味。因此,专门寻找不同构造的山,也是看山景的一项基本功。
北京地区山地,由于成因和岩性等差异,所造成的地貌类型非常丰富多彩、千妩百媚。从成因来看,虽然西山和北山均属燕山构造运动隆起的,但隆升的时间、幅度以及在隆升过程中遭受的断裂、剥蚀等强度的差异,造成了地貌形态的千差万别。
即使是在同一片山区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也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地貌景观。如同处密云县东北角的燕山地区的司马台长城、云岫谷、雾灵山三处景点,司马台长城所依建的山地为白云质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火山岩受强烈挤压后形成的逆断层,其山形如刀削斧劈拔地而起,险峻异常,令人望而心跳。云岫谷中花岗岩的冰川漂砾散布在红色安山岩基底的山谷中,配以白色的溪瀑、缤纷的野花一幅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景象。而雾灵山山体主要由正长岩组成。正长岩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岩浆岩,因受地壳上升的内力作用产生各种挤压断裂,才形成了今天从主峰向四周辐射出的五条山脊。正长岩石质坚硬却较易接受化学风化,因此,在外力的剥蚀下,出现了众多的沟谷和各种形态的孤峰怪石。雾灵山山顶还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的满坡碎石,这些碎石并不是人力炸山所为,而是第四季冰期形成的冻蚀景观。
地处昌平、延庆、怀柔三县交界处的黄花城长城一带为沉积岩与侵入岩交错分布的断层区,这里不仅山势险峻,而且由于岩性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地貌景观,长城南部的黑熊山与长城北部的莲花山山体由肉红色或褐红色的花岗侵入岩构成,其山峰岩石色彩与北山的其它花岗岩山体完全不同,附近地区盛产有色金属矿藏。
小西山地区的鹫峰、妙峰山等山体,主要由以碎屑岩为主的火山灰岩构成,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土质较肥沃,因而妙峰山盛产玫瑰。鹫峰东侧山坡的岩石成分以长石为主,其硬度较低,易于风化,形成了山前较低的台地。而与其相隔不远的凤凰岭一带,因接近阳坊花岗岩体的中心部位,岩石成分中石英含量较多。其南坡多为巨大的整块花岗岩山体,北侧山谷妙峰沟中则保留着海水侵蚀的痕迹,留下不少混圆的石块及水蚀洞穴。真可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总之,北京山地在地貌类型上表现得十分繁杂,有褶皱山,也有断块山;有向斜山,也有背斜谷;有台岗地和丘陵,也有低山和中山;有雄伟的山峰,也有平坦的夷平面,幽邃的峡谷,还有狭长的盆地等等。这些不同造型的地貌类型,给北京的风景山涂上了层层美丽的轮廓线和色相。
我国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一书中精辟地指出:看山要面面看,“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面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并说这样面面看,一山可得数百山的形状。可见观赏山景要掌握观察的位置。此外,观赏山景也要注意观赏角度,仰视可以显示山之雄伟和高峻;平视可以展现山之开阔和辽远;俯视可以窥见山之纵深和层次。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了“三远”观赏法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巅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南宋的韩拙则说:“在近岸、广水、旷阔而远山者,谓之阔远;在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致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总之,看山,要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抓住不同气候的特色来观赏,这样才能真正地领略山的精髓,从旅游中得到美的享受。
(4)中、低山地带风景名山多,知名度高
风景名山包括了前人从各种不同价值角度鳞选出来的观赏类型。如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有古代皇帝封点的历史名山、有古代文人墨客推崇而知名的文化名山、有宗教僧侣看好的宗教名山、有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的政治名山、有处于战略要地的军事名山等等。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说,有地理名山,如:地理界山、分水岭、大河发源地、最高峰等;有地质名山,如:构造上的断块山、穹窿山、丹霞山等,岩性不同而成的花岗岩山、火山锥、石灰岩山、玄武岩山等;气候名山如:以云雨为特色、天文奇观为特色的山;还有以生物、植被而著名的山如:松山、百花山等等。有时,同一座山同时蕴含着数种不同类型的观赏旅游价值。
在北京山地和平原接触带,分布着许多海拔较低的风景名山,如西山前缘的上方山、龙骨山、猫耳山、马鞍山、潭柘山、石景山、香山、玉泉山、妙峰山、万寿山、望儿山、妙高峰、阳台山、凤凰岭等;北山前缘的九龙山、天寿山、银山、大羊山、莲花山、红螺山、密云山、长山、小汤山、丫髻山、牛栏山等。这些山峰,海拔最高1000米出头,最低只有几百米、几十米。但是它们均很出名,是首都周边风景旅游点最密集的圈带。它们所以能够形成风景名山,主要原因是:
第一,距京都城区最近,在历史上受人文氛围影响最深刻、最强烈,许多山上都建有宗教寺庙、皇家宫殿、行宫、陵寝等名胜古迹。特别是宗教型风景名山可以吸引众多朝山香客,甚至皇亲国戚,经过长时期的渲染,必然使它涂上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名声远扬国内外。如妙峰山,在明清时期,朝山进香者不仅有京城及周围信徒,远者可达江南和两广地区。清代慈禧等,也曾数次到妙峰山朝拜,无形中对该山起了扬名加冕作用。
第二,上述山峰区位条件好,交通相对便捷,给山地文化传播者和开发者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北京在历史经济活动中,一般都经历了先平原后山地的开发过程。而上述山峰均处于人们向山区开发经济、文化的前沿地带,它们的山水大观很容易被风水认知者所注目。因此,它们的开发必然比深山区要快、要丰富多彩。
第三,上述山地大都具有特殊的自然资源和风景资源,最易被人们所赏识和占有。如玉泉山因有被称为“天下五大名泉之首”的清泉,从辽金起就被皇家所圈占,以后历代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形成了皇家苑林。海淀区阳台山和凤凰岭,过去曾是风景佳地,许多贵族、僧侣在此修建私人花园、别墅和寺庙,成为北京西北郊有名的风景胜地。其内妙高峰因被清代醇亲王视为风水宝地而辟为自己的陵墓。
第四是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山地。如周口店龙骨山,因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山顶洞人化石而成为名闻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现被联合国接纳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3.北京周边著名风景山简介
北京地区较高的风景山从成因上来看,主要有断裂隆起和火山喷发两大类型。北山所盘踞的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一带,属于刚性且自下古生代以来长期抬升,往往缺乏后期岩石沉积的凸起部分,境内褶皱比较缓和,断裂比较发育,山地多以断块形式出现。凸起部分构成明显的地垒,断陷部分构成山间狭长盆地。山地和盆地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山麓线比较平直,与平原有明显的分界线。由于断块在抬升幅度方面略有差别,故各地山地的剥蚀面也有起伏变化。这就给北山地区增添了许多观赏景象。如八达岭、燕羽山、凤驮梁、大羊山、黑坨山、云蒙山、桃山、雾灵山、四座楼山以及最北端的海坨山、佛爷顶、卯镇山、云雾山等,均有不同的剥蚀面和峰顶状态。
西山山地属柔性的古生界、中生界拗陷部分,遭受褶皱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门头沟和房山地区,在造山运动作用下,岩层多褶皱成许多条状排列的背向斜。现在的山脉就是沿着这些北东—西南向的构造线发育而成的。由于在宽浅的向斜构造内沉积了大量中生界坚硬的火山岩。这些坚硬的火山岩在后期抬升中对剥蚀的抵抗力较强,在地貌上多发育为特别突出的高峰。其中最突出的两条向斜是九龙山向斜和髫髻山—庙安岭向斜,向西延伸为百花山向斜。北京西山范围内许多著名的高峰就分布在这两条向斜构造轴线上。如香山、九龙山属九龙山向斜构造;妙峰山、清水尖、髫髻山、庙安岭、百花山属髫髻山—庙安岭—百花山向斜构造。均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典型地貌。这些山峰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相间、起伏悬殊的态势,从而形成众多幽深的峡谷、雄险的岭脊、耸峙的山峦和大量的造型峰石及洞穴。
由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所构成的低山地带,则多发育有桌状山、塔状峰林、岩溶漏斗洼地或多层溶洞等不同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洼地或多层溶洞等不同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北京风景山的分布及详细情况见表1。
从表1所列风景山可以看到,北京地区山的构景类型主要有自然风景型、自然—长城型、自然—文化型、自然—宗教型、自然—园林型、自然—陵寝型6大类。除了大约占一少半的纯自然风景型山体外,其他各类则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然后再溶入文化性景观。自然和人文两种因素的结合,大体可看到如下四个基本规律:
第一,风景山海拔越高,以自然风景为内涵的数量越来越多;海拔越低,以人文风景为内涵的比重相对增加。
第二,在人文风景山内,大多数山顶或山麓都建有宗教寺观,说明宗教文化对京郊山地影响颇大。这些宗教庙宇既受民间善男信女青睐,同时又受皇家所推崇,表现出宗教和政治两大势力的合流趋势。
第三,在北京西山和北山两大山地空间内,风景内涵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北山多断块山,西山多褶皱山;北山多泉瀑,西山多溶洞;北山多宽谷和山间盆地,西山多幽深峡谷;北山地势较缓坦,西山地势较陡峻。
第四,北京北山因有长城横亘,大量风景山多与长城内容相关,形成了以自然—长城型文化风景形态。而西山除沿河城有长城敌台外,大部都无长城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