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镇的旅游资源
马山东麓开阔的斜坡上,由百万株松柏组成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每个字长235.2米,宽142.6米,五个大字***占地276.9亩。它们是1959年3月由马山当地数万名工、农、兵、学、商所栽植,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2001年8月,世界基尼斯大全上海总部经审核后,正式宣布这五个大字为植物标语“世界之最”。2002年3月,当地政府筹资在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观山亭,亭内立碑以示标志和说明,亭柱上有篆体匾额“观山亭”和“南鲁北齐一山似骏马奔腾,东岱西河长城如卧龙盘踞”的竖联。
龙象山:海拔422米,东与五峰山、南与马山相望,在古代曾为一处山寨,寨墙、寨门、三宫殿、观音阁等遗迹尚存,民间有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目前已建起三个观赏亭,铺设了登山台阶,硬化了环山旅游路;对上泉进行了改造,泉水清澈见底,让人留连忘返。
丰施候庙:丰施候殿是马山的主体建筑之一,此殿始建年代不详,内塑马山圣母神像,是马山一带的地方神。据山顶碑文资料记载,应早于元代,现保存完好的元代碑文为“重修丰施候庙”碑记佐证。传说中此庙为春秋战国时,某将军奉旨东征被困于马山脚下,得一老妇人食水相济而获救,朝拜时觉得马山圣母塑像与老妇相似,随回朝禀报皇上。皇上即封马山圣母为丰施候,并拨款重修殿堂,再塑金身。
印台山:在马山主峰西天门下有一巨石,状似印台,又似官帽,人们称此为印台山。传说这就是当年鬼谷先生送学生孙膑、庞涓下山时赠别之地,也因此赋予了印台山灵气。凡到马山烧香拜佛、求取功名、旅游观光的人无不来摸一摸这印台山,沾沾这印台山的光。现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马山是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仅革命战争年代马山就有二十多位在省厅级重要岗位上任职,现在就更多了,经多年印证,诚心诚意来马山求签许愿的,莫不有求必应。 蛤蚌洞:蛤蚌洞,其洞口形似蛤蚌而得名,又像两个亲密的恋人在接吻,所以也称情侣洞。洞口虽然小了点,可洞里边很宽阔,大约走一支烟的功夫,里面又变小了,只能容下一个人趴着往里去。最里边向下有一口深井,扔一块石头试试井深,一个时辰后才能听到回音。这洞内井水与北边六里地以外的二朗山的泉眼相通,如果在洞内水井里撒一把麦糠,第二天就会漂浮在二朗山下水库的水面上。听老人们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省里来过地质勘察队,后来,听人说马山有大蟒,就藏在这蛤蚌洞内,人们就再也不敢到洞里去了。
鹰嘴峰:很早以前,天宫里有一只玉兔来到人间,广袤无边的原野、崇峦叠嶂的群山峻岭、鲜美可口的美味佳肴,深深的吸引了它,不愿意再回到天宫去。一天,它看到有很多嫩绿的禾苗,就嘴馋地吃起来,久而久之对人间的庄稼造成很大损害,老百姓对它很反感。此事传入天宫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降旨,派一天兵变成一只雄鹰来到人间要把玉兔带回天宫。那鹰来到人间,从南向北搜寻着,当这只雄鹰到了马山北边时,看到玉兔在东面的山坡上香甜地啃着地里的庄稼。神鹰心想:这会儿可找到你了。鹰是兔的天敌,只要让鹰看到,那还有个跑。神鹰和玉兔对视着,相距不过五里路,忽听得马山上“轰轰隆隆”山响和残烈的撕打声,振得整个大地都在动,原来是泰山奶奶赶着金马车轧马山,神鹰那受过这种惊吓,这一惊,就定在原处不动了,形成了现在的鹰嘴山状,而在距鹰嘴峰东边五华里处的螃蟹沟,那只玉兔正想再啃庄稼苗时,看到雄鹰在朝它观望,更是吓得不能动弹,就形成了现在的玉兔山。现在两处景点正在建设之中,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去看看。
马山古迹:马山上有春秋以来历代古建筑丰施侯庙、玉皇殿、碧霞元君祠、后土殿、马山圣母影堂等。古代宗教文化发达,其主神为隔马神君。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李公瞻,在马山构筑隔马神君庙,祀齐国大夫殖绰和郭最。宋时封丰施侯。故马山主神庙或称丰施侯庙、隔马丰施侯庙。该庙在宋大观三年(1109年)、元至元三年(1266年)、延佑六年(1319年)、明弘治十年(1497年)、万历八年(1580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多次重建和维修。金元以来,为全真教盛地,道教名山。据康熙《长清县志》及山巅万历碑刻载,马山是战国鬼谷子隐居之山,有鬼谷洞。马山西麓的学城,是战国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从师鬼谷子之所。
2003年6月,马山景区被命名为市级森林公园,每年到公园游览者达数万人。马山山麓农业综合开发区也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观光生态园。
奶奶庙,与马山相对而望,坐东面西。今马山山坡林间,遍布一种宛如烙熟的饶饼样的石头,扁圆形,深褐色,面光滑,文脉十分丰富,颇有收藏和观赏价值。民间传说,古代有个大将奉命东征,来到马山脚下,被敌军人围困,兵将已又渴又饿,精疲力尽。无计可施之际,将军抽出宝剑就要自杀。这时有个挎篮子、提瓦罐的老嬷嬷从山上下来说:“将军不能寻短见啊,你还要为国家做大事呢。俺给大伙送点儿干粮、饭汤充充饥吧!”老嬷嬷分开了烧饼,一人一个,一匹马两个。只见她从篮子里一个劲儿往外拿,里边的烧饼并不见少,饭汤即喝即有。将军正想致 谢,老嬷嬷已不见踪影。只见山坡到处是烧饼,拿起来再吃,都变成烧饼样的石头了,放瓦罐的地方有一洼水,成为后来的“饭汤泉”。兵将们吃饱喝足,个个来了精神,像猛虎一样冲杀出来,敌人四下逃窜。仗打完了,将军到山顶奶奶庙休息,抬头一看奶奶塑像,与送烧饼的老嬷嬷一模一样。将军回朝后禀报皇上,皇上诏刻封马山奶奶为丰施侯,为她修庙塑像。传说今山顶石碑尚有记载。
旧时马山奶奶庙香火极盛,三月三日庙会期间,信众来自方圆百里之内,当地素有“千里泰山、百里马山”之说。山会戏曲表演一连进行6天,戏场设在官园子里,由11村庄香会轮流坐庄,出钱雇戏班子演出。旧时有“十一庄会首到一处,商商量量把戏雇”一说。戏班、舞狮、舞龙、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扮神像、二人摔跤等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彩。1980年代始,每年农历三月三恢复了传统庙会,会期6天,每届山会都有多达数十万人次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