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旅游纪念品大盘点 港澳旅游特色手信有哪些

简单说,“手信”就是信手捎来信物,它并非昂贵的东西,而是代表着一份情感联系。回忆、执著、代言

香港恒香老婆饼。 暑期是内地人到港澳台旅游的旺季。到港澳台旅游,为亲朋好友选购当地特色“手信”已是“指定动作”。在“手信”中,食品的可选性最多也最畅销。香港有许多老字号的食品都陪伴香港人成长,带有旧日香港的回忆。比如恒香的老婆饼、绍香园的蛋卷、大澳老友记的虾酱、陈意斋的盲公饼、么凤的凉果等。上世纪20年代开业的恒香,靠用冬瓜蓉做馅的老婆饼起家,深受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影星和粤剧名伶喜爱。现在它的分店遍布香港,每天制作的老婆饼超过2.5万个。么凤是开业60年的传统凉果老字号,招牌话梅王100港元一两,平均一颗要20港元,尽管贵,却供不应求。澳门香记蛋卷。 在澳门,不少美食都是即做即卖,对传统食品的制作严谨到近乎固执的态度,美誉度自不必说。澳门的“手信”一条街位于清平直街与福隆新街这两条呈十字形的小马路上,大大小小的铺面上,摆满了当地特色食品,从盒装的杏仁饼,散装的肉干、蛋卷、姜糖,到放在玻璃罐里的话梅等。在澳门上百个“手信”品牌中,钜记与咀香园最具规模。咀香园是老字号,而钜记则是靠推车仔卖花生糖及姜糖起家,如今已经开了近10家分店。台湾凤梨酥。 在台湾,“手信”叫做“伴手礼”。据说,早前的台胞四处做生意,长期出门在外,当他们要回家时,小孩子常常在路口等待收礼物,也被称为“等路”。大陆开放居民赴台自由行后,台湾的伴手礼销量大涨。阿里山的茶叶、台北的凤梨酥、台中的太阳饼……俨然成为台湾最好的观光营销代言。多样、包装、扩展 当然,“手信”不只是食品这一类,“手工艺品”、“金饰”、“药品”等也受到游客青睐。尤其近两年,香港的部分药品如驱风油、救心丹等成为内地客热衷购买的“手信”。走在街头,你会发现,香港各区的闹市小巷都开设有药房、药店,选购非常方便。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信”也在不断变身。善用行销技巧的台湾人结合创意,带动传统礼品升级,为“古早味”注入新生命。以台湾出产的农特产品为例。宜兰县三星乡出产的葱是岛内知名的土特产。近年来,当地农会研发出青葱酱、青葱粉、葱油等精加工产品,还设计了“葱满好礼”等礼盒包装,在台湾市场大卖的同时也开始进军大陆市场。再如,台南一家制作酱油的老字号坚持手工工艺,父子两代传承近50年,创出“豆油伯”品牌,以香醇浓厚的口感获得大陆游客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伴手礼”的流行与两岸关系密切分不开。随着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人数的增多,台湾“伴手礼”名声更震。近年,不仅有台湾商家在大陆设立台湾“伴手礼”商店,还有商家在大陆兴建起了“台湾名品城”。推动、回归、温暖 手信文化沉淀着城市的文明,当地政府自是大力推动“手信”这个产业。 日前,首个以传统怀旧港产美食为主题的景区在香港海洋公园成立,取名“香港老大街”,云集曾经传扬中外的香港“手信”和餐饮美食。为推动“手信”文化,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曾荫权和曾志伟等一众香港知名人士,扮演不同人物,表演不同故事来展示香港“手信”文化。 “如果以一棵树的主干来比喻一枝独秀的澳门旅游业,‘手信’业便是其中一条分枝,两者同根而生。”澳门人这样看待“手信”。去年年中,澳门“手信博物馆”顺应而生。馆内展出了澳门百多年来部分极具历史价值的手信产品,当中包括月饼包装纸、“手信”盛载器皿、“手信”仿真品等。 台湾电影《海角七号》让马拉桑小米酒和原民琉璃珠卖到缺货,台湾当局趁热打铁大力推出“伴手礼”票选助一臂之力。当然,台湾当局不仅推动伴手礼向大陆拓展,还不忘“拉拢”本土年轻人。近几年来,在台片热的带动下,很多台湾年轻人重新认识台湾品牌,如以往被年轻人认为是“外星人食物”的传统糕点,开始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带传统糕点回家“与妈妈***享老味道”成为了一种温暖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