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休闲与生活质量研究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的三十余年间,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壮大的变革。中国经济连续三十年保持高速增长,这从根本上将中国的经济状况改头换面,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国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2000 年左右的中国还只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到了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 GDP 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长时期大规模的持续高速发展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也极为罕见,被中外学者称之为?中国奇迹?。
在经济增长的背后,对休闲与生活质量的关注日渐提上了普通大众的日程,物质财富不再成为人民的主要追求。不论是从国家层面,机构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也称国民休闲计划)应时而出。该纲要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要,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构建(网站链接)。从机构层面来讲,对国民幸福感的探讨则更为深入。如许多期刊杂志主办的―幸福‖专刊;在 2012 年中秋、国庆双节到来之前,央视记者们也分赴各地,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这其中包括乡村农民、城市白领、企业工人、科研专家等等,一瞬间,?幸福?成为各大媒体与网站的热门词汇。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更是展开了关于居民幸福感的国家层面的调查。各地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更是将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设定为了施政导向,勾画了中国国民的幸福蓝图。这些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关于休闲与生活质量的研究,在西方由来已久。在西方,最早对休闲进行研究的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休闲为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愉悦心灵、自我调节、增加自信等需求,研究表明,参与高品质的休闲活动能够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吕宁,2009),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至于幸福感的研究,则是从 20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兴起,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学者们则将这一课题从哲学层面的研究上升到了科学层面,其研究热度空前高涨,并且实证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
1.2 研究问题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主要针对国民休闲参与模式与幸福感进行研究,并旨在研究下列问题:
1、从国家层面出发,研究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利用率、居民休闲模式与居民幸福感概况;
2、探索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休闲参与模式与幸福感在不同区域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检验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休闲参与模式与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3、总结我国休闲状况的突出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休闲及相关概念
2.1.1 休闲的定义
根据Dong et al. (in press), Leisure在汉语中通常被翻译为―休闲‖。第一个字?休?,是一个象形文字,从字面上来看,如一个人依靠在一颗大树旁休息,由此代表了个体在结束了一天辛勤的工作后恢复身心或放松。这代表了一种在户外发生的被动的休闲活动,有着积极的含义(如美学、气质、道德等)第二个字?闲?,代表着物理上开放的空间或一段穿插的时间(如,两个被占用的时期中的一段自由时间) (Dong et al. , in press)。Dong et al. (in press) 和 Liu et al. (2008)都将其定义为自由、不被占用的时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段时间应该被用于提升自我修养、学习,以及其他被动的、安静的,并且最好是单独的活动中。在当代中国社会,?休闲?一词代表着自由时间或者无所事事,?或者休闲可以象征着一种舒适的社会状态、一种精神或审美状况,甚至是一种生活状态‖ (Liu et al., 2008)。
在中国古代,休闲主要受到两大思想流派的影响? 儒家学说与道家学术。儒家强调职业道德,注重集体而非个人,通常对休闲持有消极的态度,尤其是那些。儒家学说主要推崇三纲五常。
在亚里士多德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与?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之后,西方休闲研究进入到了系统研究的范畴。1899 年,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的出版,首次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休闲与消费进行了分析,标志着休闲学的诞生(马惠娣,2000)。此后,学者们以经济学(Becker.G,1965; Linder, Stanffan Burenstam,1970)、社会学(Brightbill, C., 1960; Dumazedier, J. 1967)、哲学、文化学(Josef Pieper, 1963)、心理学(Iso-Ahola, S. 1980)、教育学(Charles K. Brightbill ,1966)、人类学、等等学科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对休闲研究进行了深化和丰富。尽管西方学者争论了几百年,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休闲?定义(宋瑞,2004)。
在我国,学者多从闲暇时间、休闲活动与精神状态三个维度进行探讨。
马惠娣从文化哲学的层面回答了?何谓休闲?、?休闲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一种意义还是一种行为?。并且认为,休闲作为一种现实存在,首先是通过人的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并由特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对他们所面临的生命历程和所抱有的生活理想而确立起来的文化样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因而,休闲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尺,一个意义世界(马惠娣,2000)。
2.2 休闲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