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让旅游提档增质

摘要:经历了突发疫情考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旅游活力不减,新业态不断创新,消费提质升级,旅游业的韧性愈加强劲。中秋假期全国有8815.93万人次出游,国庆假期全国旅游人次达5.15亿。(10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旅游业的强劲复苏,既有力展现出了中国经济的韧劲,也说明当前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富足。值得关注的是,各类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旅游的教育功能日益得到开发,正在逐步从娱乐方式向成长方式拓展,“寓教于乐”的效果更加凸显,也进一步增强了旅游业的综合价值和发展潜力。

 红色游赓续红色精神。近年来,红色旅游持续走热,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红色景点作为出行首选,今年国庆假期红色旅游出游人数同比增长高达230%。红色旅游的火爆,源于国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在重温红色记忆、聆听红色故事中感受家国情怀,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精神满足。各地也注重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大对红色文化的阐述与展示力度,并且积极借助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旅游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与新鲜感,赢得游客的广泛认同与喜爱,满足游客的更高品质需求。

 研学游传播知识文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博机构,也已成为很多家长的重要选择,旅游正在成为人们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和启迪思想的成长方式。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文博机构的教育作用得到更多重视,不少家长将参观博物馆作为教育“补位”的重要方式,很多孩子也发自内心喜爱上博物馆这样生动多彩的实景课堂,研学游、亲子游中的学习需求日益凸显。文博机构也积极适应游客需求,着力打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针对性的研学课程,让孩子们能够游有所得、游有所获。一些地方也注重创新提升研学游、亲子游品质,加入更多知识文化元素,进一步增强旅游的教育属性。

 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体验的增多,对旅游品质的要求也将水涨船高,不会只满足于表面化、粗线条的感官体验,而会更加希望能够在旅游中有更多的收获,这就要求旅*行业要在拓展深度上下功夫。游客如果能够在旅游中了解更多文化、收获更多知识、尝试更多体验,满意度必然会有大幅提升。可以说,“教育”必然会成为今后旅游业的关键词,也将是旅*行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