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古祝村历史

歙县有多少年的历史

2006年11月8日、10日拍摄的安徽歙县许村古镇,古名溪源、任公村。

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录里,安徽黄山市歙县许村古建筑群(15处)列入其中。从此,古老的许村成为“国宝”村镇。

据记载,黄山市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溪源、任公村。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

嗣后人丁兴旺,并改名为“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的后裔。

许村历史上先后***出进士四十八人,时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起来,至明清时达到鼎盛。

黄山市许村村落选址采用传统的“风水”速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昔日历史辉煌的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错落有致,尤如一座浩瀚的民俗博物馆。

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歙县有多少年的历史

2006年11月8日、10日拍摄的安徽歙县许村古镇,古名溪源、任公村。

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录里,安徽黄山市歙县许村古建筑群(15处)列入其中。从此,古老的许村成为“国宝”村镇。

据记载,黄山市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溪源、任公村。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

嗣后人丁兴旺,并改名为“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的后裔。

许村历史上先后***出进士四十八人,时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起来,至明清时达到鼎盛。

黄山市许村村落选址采用传统的“风水”速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昔日历史辉煌的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错落有致,尤如一座浩瀚的民俗博物馆。

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求古歙的历史资料

一日,我与友人顶着蒙蒙细雨,一同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早就听说古歙有三绝:古祠堂、古民居、石牌坊,为明清灿烂文化之瑰宝。而其中的明清石牌坊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和它所折射出的凝重的人文历史,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寻幽探胜者。

汽车把我们送到了寻访的第一站:棠越牌坊群。棠越是安徽省徽州地区歙县的一个村落,离县城六公里,地处黄山风景区附近。一下车,我们就被那幅气势宏伟的图景所震慑:只见一座座石牌坊高耸在村头田野里。在宽阔的青石板甬道上,我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走近那一座座石牌坊,看着、摸着。那些构成牌坊的硕大石柱,平琢浑磨,气度不凡;而挑檐下的拱板镂刻工丽,玲珑剔透,充分体现了徽派石雕风格。导游介绍说,棠越村的牌坊群由聚居在棠越村的鲍氏家族建造,旌表的都是鲍氏家族中的忠臣、孝子和节妇。这里的七座牌坊以“义”字坊为中心,从两头到中间按“忠、孝、节”对称排列。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牌坊枋额上那一排排苍劲古朴的文字:“命涣丝伦、天鉴精诚、节劲三冬……”而每座牌坊上方均镌有“圣旨”或“钦赐”的字样。

像石牌坊一样,作为封建社会中用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的载体,还有如“祠堂、庙宇,书院”等建筑物。位于棠越牌坊群西头的“敦本堂、清懿堂”两座古祠,便是极好的例证。这组建筑物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祠内陈列的诸多实物,再现了鲍氏家族“上交天子,富比五侯”的风貌,也展示了徽商变迁史及徽州妇女在传统礼教笼罩下的遭遇。

离开棠越牌坊群,我们驱车来到城内。透过车窗,不时有大大小小的各种牌坊映入我们的眼帘。歙县不愧为“牌坊之乡”。据载,明清时期石牌坊遍及歙县各地,多达250多座,至今完好保存的还有80多座。我们走进一座硕大的明代“许国石坊”,绕过城内最热闹繁华的解放街,便来到了闻名遐迩的斗山街古民居建筑群。

这时,天空飘起了雨丝。友说,看古民居当在这样的雨声里最妙。我们擎了一把伞,一不小心便踏进了斗山街这幅历史的长卷中。这是一个蕴含智慧和宝气的地方。漫步在斗山街的青石路上,真如同走进了泛黄的老照片。两旁樯楼高耸,空中马头墙错落有致,伸向苍穹。在这种深巷里,脚踩古街,发出空蒙回声,我们是绝不敢大声的,生怕惊扰了这群沉睡的老屋。这些建于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的私家宅院,居内雕梁画栋,极尽奢华,堪称徽州古建筑中的典范。民宅内的那些斗拱、窗扇、菱花门全是些精美的细体木雕佳品,屋上的砖雕更是刀工细腻,笔法含蓄,皆有着深厚的意韵。处处显示出徽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在一座许宅大院的私塾里,我们见到了端坐在正厅的孔老夫子塑像,看着先生面前坑坑洼洼的地面,我们的思绪飘到了悠远的年代———这里曾有学子在苦心吟读,朗朗的书声曾萦绕在天井。不错,古歙素有“十户三村,不废诵读”的传统,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实不过分。且看宅院里那些耐人寻味的楹联,如“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云云。无不道出了早年的徽商“以商养文以文传家”的经营哲学。

歙县,这座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古城,名儒功臣辈出。且不说这里是著名画家黄宾虹、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更有那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和新安医学的影响之远,都闪耀出古歙文化的灿烂光芒。

记得一位先哲曾说过:有一种“美”是永恒的,可以超越时空,那便是数千年来人类孜孜追求着的文明———用劳动和才智创造的“真”与“美”的形体。我想,这大概就是古歙这座“历史博物馆”的魅力所在吧。

唐模村建于那一年

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

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该村位于黄山之口,毗邻歙县牌坊群。

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有徽派园林-檀干园(孝子湖)、水口、水街、镜亭、同胞翰林坊、沙堤亭、高阳桥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祠堂群、千年银杏、古井、明代古刻雕像和宋、元、明、清“苏、黄、米、蔡”等十八位名家真迹碑刻等古迹。

在徽派园林中独树一帜,使唐模成为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 和“全国文明村”。

徽州古城的相关历史以及特点

歙县古称徽州,位于皖南新安江上游的黄山风景区南麓,是一座山川秀丽、文风昌盛的文化名城和徽文化发源地,是明清时期曾盛极一时的徽商的发祥地。

徽州古城(前称新安郡)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其中西门城廓上的两座谯楼,至今完好无缺。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建了400多座牌坊,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有104座,这在中国国内是绝无仅有的。这些牌坊中最有名的除许国牌坊外,从规模来说,首推棠樾牌坊群。

徽州人杰地灵,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有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则是对中原文化的最杰出的包容整合。它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徽州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国内外学者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国内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古徽州的歙县东乡湖岔村是现在的哪里

歙县,古名歙州,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人口49万。徽州六县之一,[1] 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为歙县,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徽班)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荣誉称号。

歙县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2014年歙县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

歙县自秦建制以来,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3] ,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