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万寿寺的设计理念

复建的万寿寺,位于“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园”的核心位置。万寿寺是文化园的核心,履行着宗教功能;文化园则是寺院文化、社会功能的扩展。

复建的万寿寺中轴线与长春的人民大街平行,面朝长春市的母亲河——伊通河水系。如此的位置,象征着长春人对这座城市源头的记忆 。

无论是万寿寺,还是“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园”,其规模和建筑设计的精美程度在东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即使在中国也为数不多。

这种以寺院为中心点,以文化园为辐射面的现代佛教建筑形制,使寺院的宗教功能和文化、社会功能结合,相得益彰。 在古代,寺院的功能是比较单一的,也就是“安置佛像”,并“供僧尼止住以修行”的处所,所以只是在中央设置佛殿(最早是佛塔),外围设立僧房。此外,初时因为僧团修行的目的,寺院大多建于山林之中,也就是所谓的“阿兰若”(远离村落的安静场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寺院的僧团依旧是以修行为本位,但是它和社会的联系已经更为密切。由于城市的扩展,很多原来位于郊外、山林的寺院,如今甚至处于城市的中心;即使是远离城市的寺院,如今也常常成为旅游的热点地区。  在这个时代,寺院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僧团完善自我修行的场所,社会要求寺院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比如,通过僧人的讲经说法、佛事活动等特色文化来引导、提升社会风气;通过寺院的建筑、艺术等硬件设施陶冶香客、游客的心灵等等。这其实不仅仅是特殊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一种举措。寺院的功能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建设水准必然也逐步扩展和提高。

因此,寺院、文化园这种“点面结合”的形制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