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的味道 | 广东人为什么那么爱吃?
大家都知道广东是“ 吃省 ”,但是大部分人对广东美食的认知都仅限于茶楼和高级粤菜馆,或许还有近两年风靡全国的潮牛。
虽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但是广东很大啊,许多地方的饮食都自成派系(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等等),也许广东本地的小伙伴都不一定分得清。
于是乎,广东电视台亲自出手,拍了一套纪录片—— 《老广的味道》 ,希望向全国人民科普一下丰富多彩的广东饮食文化。
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瞬间就有了好感,心想广东就是牛逼,敢为天下先啊!因为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大火,于是全国各地的美食纪录片都叫“舌尖上的XX”,拍摄风格也一毛一样...看多了也就腻歪了(再说又吃不到)。
然而打开片子后,失望地发现,除了名字里没有“舌尖”,其余全都是老一套....还是熟悉的叙事风格、镜头语言,就连解说员的声音也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李立宏老师。
吐槽归吐槽,片子本身是相当棒的。
第一集叫做“ 鲜 ”,不仅指鲜味,更重要的是追求食材的新鲜,毕竟前者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后者。
比如这种 荔枝菌 ,只要采摘时间晚半小时,收购价格就会跌一半。因为菌尖打开后,味道也会大打折扣。
与云南的那种几种极品菌子不同,荔枝菌没有浓烈的鲜香,而是带有一种果味的清雅鲜甜,毕竟它是长在荔枝林里的,没错就是最有名的岭南增城荔枝!这种菌子只需 清蒸 就很好味了。
《老广的味道》第一集
第三集叫做“ 时 ”,这个比较好理解,俗话说“四令八时,不时不食”,白话就是尊重季节与时令,就近在本土选择食物。
这集里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潮汕人民的最爱——薄壳米,一种虽然便宜大碗但是有魔性容易上瘾的平民小食,也被称作“海瓜子”。
每座幸福的海滨城市,都有自己的“海瓜子”。
《老广的味道》第三集
第四集叫做“ 精 ”,指的是为每种食材都找到最合适的处理方式,重点不在于烹饪过程的简单或复杂,而是不断研究探索的真·吃货精神。
大名鼎鼎的“蚝爷”,研究出了各具特色的“ 蚝门九式 ”。
在广东某些古风犹存的小镇上,哪怕买一小份烧鸭,店家亦会细细地切好,然后用荷叶包裹好,交到你手上。
美食作家张新民老师也在这集中出镜了,给大家带来了被称为“毒药”的 生腌青蟹 ,调味比江浙一带的醉蟹更浓烈一些。
以及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张新民老师在自家床底下收藏了许多宝贝 鱼胶 ....
第五集,也就是最后一集,叫做“ 造 ”,这集讲的是“粗料细做”,劳动人民发挥自己的智慧,让平凡的食材发挥出不凡的味道,这是一种创造精神,说明人不能活得太糙。
印象最深的就是琳琅满目的粿品。
还有以双皮奶和姜撞奶为代表的 广式甜品 。片子里说因为广东潮湿多雨,人们的心情也容易抑郁,所以需要甜品来治愈...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
你可能注意到了,为什么漏掉了第二集...因为这集是最高能的,必然会吓跑一些人,所以放最后讲。
广东之所以叫“吃省”,不仅是指广东美食好吃,也因为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事实上,这只是北方人对广东的一个刻板印象(一个笑话:在广东人眼里,除了海南以外的其他地方都是北方)。
不过在广东某些地区,人们的食谱确实更广泛一些。这集的名字叫做“ 偏 ”,顾名思义,讲了几种大部分人都难以接受的偏门食物。
比如生吃禾虫....
看到这萌萌的竹鼠,突然有种不详的预感....
这位养殖竹鼠的大叔,甚至会为它们调配 中药 ,用来治疗母竹鼠的产后抑郁症...
下一分钟画风就变成了这样....
卤水桂花蝉(因为它本身自带桂花香),吃起来的步骤,倒像是吃螃蟹:
《老广的味道》第二集
在B站上看这部片子,看到许多广东小伙伴发弹幕,表示自己根本不吃这些东西!而且制片组也在片中自嘲:“对一些让人“大惊小怪”的食材,有些人惊恐逃离,有些人趋之若鹜,到底是 舌尖上的冒险 ,还是就地取材的家常呢?”
那么多广东美食,
你最中意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