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中一些人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是什么原因,举例说明

 要解释一个人的旅游行为并不容易,因为影响旅游者的心理因素很多。但是所有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在其旅游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和旅游环境的影响下完成的。因此,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环境就是旅游行为的基本要素。

 (一)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般来说,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有三个阶段: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

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第一步是认识过程。例如,你第一次到苏州吃到正宗的苏式红烧肉,此时的认识过程就是你在吃这道菜的时候的心理活动。对于苏式红烧肉的认识过程首先开始于你对它的感觉和知觉。

事物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感觉。感觉所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不是间接或过去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即某一个具体的特征,而不是事物的整体。通过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其中肤觉包括触觉、冷觉、温觉、痛觉等,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物体的大小、颜色、气味、软硬等,而且能够了解自己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化,如疼痛、饥饿等。以吃苏式红烧肉为例,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对这道菜的个别属性的感知,如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嗅觉;原料是上好的五花肉,色泽是典型的苏帮菜的“浓油赤酱”——视觉;吃到嘴里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味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是它对于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感觉,心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D.O.Hebb)和贝克斯顿(W.H.Bexton)用剥夺感觉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实验是这样的:将被试者分别关闭在有极少刺激的实验环境中,要求被试者戴上眼罩——剥夺其视觉,戴上耳塞——剥夺其听觉,戴上手套——剥夺其触觉,并且要求被试者待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很少有人能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一周,并且被试者在被剥夺感觉期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智紊乱,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连贯、条理不清、反应迟钝、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严重的压抑、恐惧以及幻觉等。被试者解除隔离后,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各种心理功能紊乱的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再以吃苏式红烧肉为例,如果我们把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形状、原料、色泽、味道加以综合就是一道具体的苏式红烧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知觉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得的经验并没有在吃完这道菜后立即消失,还停留在你的头脑中,并且在需要时,如饥饿时能再现出来。这种保存并再现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做记忆。记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在心理方面,记忆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并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在实践方面,记忆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前提,人们丧失记忆,就无法正常生活。正如谢切诺夫所说:“离开了记忆,任何现实的动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心理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都必须以保留它的每一个当前的要素为前提,从而把它与随后的要素‘联结起来’。没有这种‘联结’的能力,发展是不可能的——人便会‘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态’。”

你有可能会对头脑中保存的苏式红烧肉的形象加以改造,使印象中的它更符合自己的口味。人脑对通过感知获得的并通过记忆保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像。想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的内容、性质和水平与个人的社会实践、意识、兴趣、能力有关。

你还有可能会根据苏式红烧肉的色泽、口感去推想这道菜的做法:应该是没有放水而只用酱油、料酒、白糖慢火煨出来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像这种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间接、概括性地认识客观事物,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思维是人的认识过程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没有语言的思维是无法想像的。

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认识过程就是旅游者通过感觉器官对旅游产品的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的心理活动过程。例如,你去安徽黄山旅游,当你坐着汽车行驶在前往云谷寺的山路上时,透过车窗你看到的是满山满谷的苍松、翠柏、修竹,闻到的是植物的清香,听到的是悦耳的鸟呜声,皮肤还感觉到凉爽的空气。把这些感觉到的特征综合起来就得到了关于黄山的知觉。这种知觉形成记忆,可供以后提取。通过对黄山的感觉和知觉得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不虚,这就是思维。对头脑中保存的记忆进行美化。形成一幅水墨山水画般的境界就是想像。

2.情感过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吃过了苏式红烧肉后,你会得到满意或不满意、喜欢或厌恶、愿意接近或讨厌接近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情感过程。旅游者以旅游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为标准产生的内心体验就是旅游消费心理的情感过程。例如,看到黄山的美丽景色.旅游者产生的是喜悦的情感,脸上出现的是赞叹、满意的表情,同时会用一些美妙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当然,如果旅游者看到的景色不美,得到的服务不好,旅游者可能会感到气愤并且到处倾诉自己的不串遭遇以求发泄。

旅游者的情感分为三类:一是积极的情感,表现为满意、欢乐、喜悦、愉快,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欲望;二是消极的情感.表现为忧伤、丧气、愤怒、厌恶,会降低旅游者的消费欲望;三是复合情感,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激动又害怕,既高兴又紧张等。情感过程会随着旅游环境、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情感一旦产生,就具有动力作用。对于旅游业从业人员来讲,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和强化旅游者的积极情感,抑制和化解旅游者的消极情感,以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

3.意志过程

如果你喜欢苏式红烧肉的味道,你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例如改天再到同一家餐厅吃这道菜,向厨师请教这道菜的做法,然后去市场买原材料自己动手做,这样就可以常常吃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怕困难,不嫌麻烦,拟定行动计划,并自觉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常常吃苏式红烧肉的目的。又如因为看到黄山山脚的景色非常美丽,你产生了攀登黄山去领略全貌的需求和动机,于是你不怕山高路险。迫不及待地购买门票开始登山。可见,意志过程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消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地调节、支配自身活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既定的旅游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旅游消费目的,如领略黄山全貌以满足自己审美的需求;二是能排除干扰因素,如门票价格虽然比较昂贵:但是也会购买。

旅游消费者的意志过程和认识过程以及情感过程有密切关系、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产生的前提,反过来,意志过程又能促进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动力或阻力,反过来,意志过程也可以控制情感过程。从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来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了旅游者的整个心理过程。

(二)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或不同活动背景下,人有多种多样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处在认识状态时,他可能会感到好奇、惊讶、困惑或者表现为聚精会神;当一个人处在情感状态时,他可能会产生喜悦、悲愤、委屈、恐惧、厌恶、烦躁等情绪情感;当一个人处在意志状态时,他通常会表现出果断、犹豫、满怀信心或信心不足。心理状态会影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使用效果,影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旅游产品的后续销售。所以旅游工作人员要尽量把旅游者的心理状态调节到一个比较兴奋易于感受的水平上,提高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的满足感。

(三)旅游环境

从旅游心理学角度来讲,凡是能够培养旅游者感情的环境,例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设施、旅游活动项目等等,只要能够被旅游者视为代表某种经历的特征,或者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某种旅游纪念的心理状态、受到旅游者欢迎并能满足其旅游动机的环境,都可称为旅游环境。旅游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有:景观、交通,食宿、购物、康乐、文化馆及博物馆和高校之类文化环境等;软环境主要有: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居民文化素养和友好态度、管理与经营方针、国家政治与政策、语言文化及安全感等。

旅游环境需要建设和改造,需要不断完善。如西安大雁塔景点在扩建之前,旅游环境不是很好,使消费者降低了对景点的好感度,尽管有千年古迹,但是并不觉得好看,因为没有凸显景点的文化价值。扩建时有关部门着重从大雁塔软硬环境人手,使它符合了旅游者对盛唐文化以及唐玄奘在中国佛教中重要历史地位的评价,提高了旅游者的满意度。扩建后的大雁塔景点获得专家和旅游者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