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乡旅游症结到底在哪里?

新年伊始,一篇名为《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网帖火了,一时间对雪乡的讨伐铺天盖地。

传播学上有个说法叫“沉默的螺旋”,大意是说,如果大家都在表达一种相同的观点,那可能被孤立的观点就宁愿选择沉默。对于雪乡,大概现在正是“墙倒众人推”的时候,表达愤怒和批评是一种潮流所向。这种集体的愤怒,在将雪乡推向深渊。

和大家讨论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雪乡有错吗?

肯定有,且错的不是一天两天了。雪乡的“黑心”、“宰客”、“坐地涨价”等新闻每年都见诸媒体和网络。某种意义上,雪乡是旅游界的“暴发户”,近些年在摄影师、综艺节目、网络的助推下,迅速蹿红,但雪乡旅游的服务却没有跟上知名度的暴涨,欺客宰客的事件频发,让雪乡蒙上了“黑心炕”的骂名。

第二个问题:是所有雪乡的人都错了吗?

“雪乡经历了十八年的发展,从默默无闻到全国闻名,我们林区的三代人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们承认2014年天然林全面停伐之后,林区人民一下子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存在着一些问题,伐木到服务,我们一直在学习和进步。”

“我们管理者、经营者、服务者并非一无是处,每天工作到凌晨,4个月的时间周而复始,过年不能陪在亲人身边,雪花沁透了执法队员和景区民警的棉衣,他们依然坚守在街上,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我今年28岁,我的孩子9个月大,我不能陪在她身边,我一个月工资2200,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有好多奋斗在旅游一线,我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家乡更好,我以个人的名义,请求您,给我一次(道歉的)机会。”

我只是想从中为大家解读几个信息:

其一,雪乡的主体经营者是“失业”的林区工人(也有林区工人把房子租给了外来者经营)。在全国性的停伐之后,这些远处偏僻山林的、习惯了干体力活的“粗人”,猛然干起了服务业,拐弯有点大,但旅游对于雪乡而言,绝对是个民生产业。

其二,雪乡在努力扭转“黑心”的形象。网络尽可以查到雪乡近年的“严厉整顿”措施。我了解的,雪乡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组建了几十人的工作组,一个人包十家,严堵违规经营。雪乡依然有害群之马,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少了。就事论事没问题,但不应给所有的雪乡人戴上一个永久的“黑心”的帽子。

第三个问题:只是雪乡错了吗?

肯定不是。雪乡的“黑”,是一种现象,甚至是一种规律。这种黑在云南的丽江、在海南的三亚,都不鲜见。

这里要稍微掉下书袋。中国的旅游,之前长期处在观光游阶段。尤其在旅游热点地区,游客蜂拥而来,游客与目的地的关系是“一期一会”——游客和目的地都潜意识里认为彼此的相遇只有一次,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信任。

雪乡的房屋产权在百姓手中,周边林业产权归属于森工总局,且雪乡的开发不仅受到产权的制约,还受到林业保护法规的制约。所以,没有一个政府主导的大的体制破局,没有一个有魄力的商业开发主体,都难以走通这条路。

对整个黑龙江而言,雪乡的游客接待是有天花板的,破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实现雪乡的业态和服务升级,增强游客满意度,让游客心甘情愿多花钱。

另一方面,要打造更多的“雪乡”,更多冰雪旅游的新秀目的地,比如漠河的北极村、齐齐哈尔的雪地丹顶鹤,伊春的冰雪森林……这些还都鲜为人知,多推推这些地方会给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可以选择沉默,没有任何人授权我或请托我代表黑龙江说点什么,但我忍不住想说——我说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雪乡能变得更好,黑龙江的旅游能变得更好。请大家随意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