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旅游乱象

国庆长假即将拉开大幕,旅游的热潮逐渐升温。日前,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庆节期间全国约1400家景区实行门票价格优惠,平均优惠幅度约20%,为旅客带来了利好。与此同时,出境游也渐渐迎来高峰。这个时候,“文明旅游”已经成为网络热议的高频词汇,是一个需要***同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旅游成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出境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700万人次,中国人旅游消费能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之冠。今天,无论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还是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或者是埃及金字塔下,中国游客的身影到处可见。然而,随着海量的中国旅游人群走出国门,既注入了强大的消费活力,也带来了种种文明问题。

一直以来,乱扔垃圾、随意插队、随地吐痰、乱写乱画、如厕不冲、衣衫不整、缺乏礼让、用餐浪费……诸如这些陋习,跟着浩荡的旅游人群走出了国门,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此前,金字塔刻字、薰衣草田打斗等现象,引发了一波波的社会反思。

“旅,客处也”,某种意义上说,旅游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人们到千里之外、万里之遥,常会遭遇不同的文化与文明,这种相遇相交中,既有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些***性法则,也有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乃至禁忌。而在陌生环境中,又容易产生道德弱化和行为上的破窗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成为必修课。只有提升文明素质,了解国际礼仪,遵守国际交往习惯,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活,享受旅游的快乐。

“出境游,请带上文明,留下你良好的口碑”,日前不少地方纷纷向游客发出这样的提醒。旅游,不能少了“文明”这个导游。打造一次文明之旅,需要旅游企业和导游主动承担,做好服务、监督、劝阻等工作,降低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概率。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游客增强文明观念,加强文明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多想想大家,多问问合适不合适,多掂量掂量社会影响,以良好的言谈举止展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风采,树立起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这何尝不是旅行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文明旅游既是道德领域问题,但也需要守住规则和法律的底线。长期以来,不文明旅游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不文明的成本太低,文明的成本反而很高,由此助长了不良风气。因而,从制度上推动文明的养成势在必行。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10月1日起《旅游法》将正式实施。用好法治的力量,将进一步激发旅游文明的正能量。

归根到底,文明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道德律令的驱动、发自内心的追求,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不管身处何方,面对何人,文明始终是一道必答题。所以,不管是国内游还是出境游,都应遵从文明的召唤,痛改陋习,***树新风,让这个假期和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健康向上、快乐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