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风情的旅游梦境有多美?
去西双版纳是很多人旅行的梦想。大象、孔雀、月光下的凤尾竹,那能撕成长条的芭蕉叶,还有那密密的热带雨林以及漫山遍野的橡胶树,犹如一个个绿色的梦境;而系着梦魂的红丝带,则是葫芦丝那圆润动人的旋律。伴着悠扬的葫芦丝声,让我们在游客们欣喜、陶醉的文字中,一起去感受西双版纳的魅力吧!
景洪市貌
景洪市区不大但很整洁,市中心的十字路口有一座雕塑:四头大象。街道两旁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古朴的楼台亭阁,绿化带里栽满了产油量最高的油棕。公园很一般,没特别印象,唯一令人念念不忘的是公园里烧烤摊上的烤鱼,鱼肚里填满了辣椒和当地的一种什么香料,有点像葱,很香,那特殊的香味至今让我直咽口水。
这里的人性格温和、宽厚。到版纳的第二天遇到这样一件事让我颇有感触:我乘坐的旅游车正在山路上行驶,对面突然出现两个骑自行车的山民,径直向汽车冲了过来,汽车一面刹车一面猛打方向盘避让。自行车虽已在一块泥泞地上减了速,仍然因惯性而连人带车向前栽了360度的大跟斗然后重重摔在地上。正担心他俩会伤得不轻,却见他们已经从地上爬了起来,看样子没事,正冲车上的人憨厚地笑呢。看来,一场吵架是必定免不了的了。然而那位受了惊的驾驶员只是很和善地轻轻问了句:“车闸坏了吗?”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没车闸。”双方语气平静得像邻里闲谈,然后各自上路。看惯了一些吵吵闹闹的场面,在这里感受到的却只有友善和宁静。在西双版纳逗留一周,竟已忘了吵架为何物。
一场夜雨将沥青铺就的盘山公路冲刷得干干净净,空气中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公路旁是高大的铁刀木,茂密的树叶湿漉漉的在阳光下泛着光,树上开满了花,黄黄的一大片点缀着葱绿的山野。不时有放牧的牛群在公路边旁若无人地啃着青草,一派田园风光。
公路从一大片原始森林中穿过,但见山谷幽深古木苍翠,林中莺声燕语、鸟叫虫鸣;路边,一条小溪顺着蜿蜒的山路与我们同行,溪水并不清凉,但活活泼泼地煞是欢畅。
游览勐仑热带植物园
到了西双版纳不看热带森林就等于没来西双版纳。勐仑热带植物园占地112.5平方千米,规模相当壮观。茂密的椰林中,成熟了的椰树笔直挺拔,树上挂满诱人的果实,与柔嫩葱茏的小椰苗错落有致,相映成趣。阳光从树冠的缝隙中偷偷溜下来,洒落一地斑斓。
植物园中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热带植物。鱼尾葵、三药槟榔、盘根榕树、直指云霄的望天树、结着珍珠般果实的珊瑚草以及风情万种的凤凰花树,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有的棕树光一片棕叶就大若一间小屋;一种叫不出名的豆科树的豆荚长达五六十厘米,夸张得让人怀疑它的真假。“神秘果”能使酸味变成甜味,“风流草”可以随着歌声翩翩起舞,还有芒果、荔枝、香蕉、铁树王等树木……
在这里还见到了久仰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首诗里说的便是它。漫步于树下细细玩味古诗,体会古人由此而引发的相思之情,别有一番滋味。
欢乐的橄榄坝
傣族保持最完好的古老村寨在版纳有好几处,橄榄坝尤为著名。橄榄坝位于傣语中叫“勐罕”的地方,是一块有50平方千米的大坝子,因形似橄榄而得名,澜沧江由北向南,横穿坝子中心。橄榄坝海拔530米,花开四季,青山绿水。这里是西双版纳傣族居民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有一种自然、淳朴、宁静的美。
走进橄榄坝村寨大门,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猫哆哩和哨哆哩站立两旁,用傣语和傣歌祝福和欢迎远方的客人光临村寨。我们漫步在村寨的小道上,座座精巧别致的傣家木楼和佛寺掩映在椰林和绿树丛中,木楼周围栽着香蕉、芒果、荔枝等热带水果树,还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树,亭亭玉立的槟榔树,妖娆嫣红的美人蕉,把傣家木楼装扮得格外美丽。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这些游客来到一户傣族人家,这家的“老棉桃”(傣语对中老年妇女尊称)和哨哆哩接待了我们。我们在她们家木楼上客屋席地而坐,老棉桃和哨哆哩为我们沏上一杯热香的糯米茶后,由哨哆哩向我们介绍傣家风俗人情,并热烈欢迎我们来村寨做客。而后她们拿出自己手工打造的银饰诸如银手镯、项链等工艺品向我们兜售,大家选购一些中意的首饰作为礼品好回去馈送亲朋好友。我们告别了老棉桃和哨哆哩来到村寨的广场,老远就听见从广场那边传来喜庆和欢快的鼓芒声,我们放眼望去,只见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傣族男女,正随着鼓芒的节拍和着笙、葫芦丝节奏,跳着欢快的舞蹈向游客表演,我们禁不住跟随着加入歌舞队伍,模仿着她们的舞蹈跳起来,并不时拿出相机与她们合影,以留下美好的记忆……
玩兴正浓之时,广场中央传来阵阵嬉闹声,原来傣族传统的节日“泼水节”开始了。只见橄榄坝广场中央的喷泉周围游客如织,他们换上傣族服装与当地傣族人一起,每人手中拿着盆子,舀着喷泉池中水相互对泼,有的分成两组结成对手打起水仗来,个个淋得像一只只“落水的孔雀”,尽兴地玩耍着、嬉闹着,沉浸在欢乐之中,把一切烦恼和忧愁泼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是幸福和欢乐。这也是傣家人给予我们游人的吉祥祝福。
香火兴旺的寺庙
傣族是一个信奉小乘佛教的民族,在他们居住的地方随处都可见一座座金碧辉煌像金字塔的寺庙。尤其是地处勐海县勐遮乡景真村旁“八角亭”,它坐落在一座圆形山丘之巅,属佛教建筑中的戒堂,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初建于公元1701年,距今已近300年历史。景真八角亭造型玲珑华丽,别具一格,为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古代西双版纳傣族建筑艺术水平的一个标志。正门呈拱形,拱门上方设有卷龛,供奉有铜质佛像一尊,两扇用红椿板制作的大门上,分别雕有傣式太阳花和双龙绞尾图案。门前有一木梯与石阶相连,两侧各立着一头雄狮和一条神龙。雄狮张牙舞爪,巨龙摇头摆尾,形态栩栩如生。八角亭为砖木结构,由座、身、檐、面、顶5个部分组成。基座为折角亚字形,亭通高21米,底直径10米,分为8个大面,31个小面,成32个角,24面墙壁构成亭室,室内外墙上用金银粉漏印图案,亭顶为木结构呈锥形攒尖顶式的多层屋檐,12根10米长的横梁撑起10层别致的八角形楼阁,面铺平瓦,如鱼鳞覆盖。戒堂前三百余年菩提树见证着西双版纳的沧海桑田,戒堂内香客如云,香火不断。
大凡傣族男孩从五岁起都要削发为僧,到寺庙出家,接受佛教教育的洗礼,面对佛他们顶礼膜拜,十分虔诚。僧人的头是绝对不能让人摸的,摸僧人的头是大为不敬的,他们认为一摸他的头,就会把他的聪明和灵气摸掉。香客和游客进入寺庙必须脱掉鞋子,寺庙内香客如织、香火缭绕终日不断,面对神明,香客们默默祈求心中美好意愿,愿神明保佑他们幸福安康!为此,傣族人对两种人较为崇拜和尊敬,首先是僧人,其次是戴眼镜的人。僧人是神明的代表,而戴眼镜人往往是有学问的人,有教授之称,但戴墨镜的人不受欢迎,傣族人戏讽为“戴眼镜的是教授,戴墨镜的是野兽”。可见傣族是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现代文明与古老佛教文化,聪明而不失幽默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