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二人转作文300字

喜欢二人转,没什么特别的理由,也许是我在农村成长,也许它真的很有魅力。 从小就是听着二人转长大的,爸爸还能唱上一些名段,所以也算受了些熏陶,那会经常在二伯家的录音机里听着磁带,从小就总会学着马前泼水里崔氏女的唱词“我可就另嫁人那”,由于发音不清,用那稚嫩的唱腔唱到“我可就乐嫁人啊”,每每说起这些,妈妈就笑着提起那些往事。 喜欢唱,是我的最大爱好,喜欢唱些有特色的歌曲,是我的特长,当初一个机会,差点进入二人转的行当,那个时候是初中二年级,本市的评剧团来招演员,选中了我,让我去市里面试,那时候还小,二人转又不是很景气,那会儿或许就会走上演艺的道路,在那个时候我就想着赚钱填补家用,也通过了选拔,当时面试的老师,依稀记得好像是刘桂云老师,只是父母坚持让我学习功课,这也算是未结的缘分吧。 但是平时也总喜欢唱两嗓子,我总觉得二人转很练嗓门,但是学习压倒一切,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开始做导游东奔西走,也对我们东北地方的民风民俗更加感兴趣,期间又重燃了对二人转的热情,《刘老根》《马大帅》的热播,我开始更加喜欢二人转了,这门艺术带给我的快乐,是非常放松的、直接的。这个时候,我开始不由自主的去向别人推荐、介绍二人转,让他们也得到这种直接的、放松的快乐。把地方特色推荐给游客去看,这是一个导游应尽的责任,只是由于特殊的旅游市场环境,这种就叫做增加旅游项目,现在新的旅行社条例是不准许随意增加的。但是抛开导游这一职务不说,我更愿意,把更多我所知道的二人转剧场,推荐给喜欢二人转或者能够接受二人转的所有人。 我除了喜欢给游客推荐,更喜欢在朋友间宣传,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很多都被我给“传染”了,朋友总问我,你怎么看不烦啊,每天演的都差不多?我说我喜欢那种剧场里的气氛,可能我奉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吧。 欣赏之余,当然也有我喜欢的转星啊,演员之类的,一直很关注些年轻的演员,比如红孩,是我从08年开始知道的,通过电视剧、和现场观看,也更加喜欢他,欣赏他!还有周云鹏啊,程野啊,田娃啊,等等很多吧,都是那么有才啊,那么招人喜欢。 二人转演员大多是苦出身,随着二人转的认知度在增强,剧场的增多,他们终于迎来了艺术的春天,从田间地头走到正式的舞台,这一路的艰辛,常人或许是无法理解的。我也由衷的钦佩他们,他们是最有才的。最近在看二人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刘老根剧场里有些老演员不是那么认真了,或许是成名的原因吧,相信这也不该是本山老师想看到的吧。 二人转表演呈现小型多样化,但是过多的人把多样化大众化了,造成改良后的二人转千篇一律,重复做作,这算不算一个发展的瓶颈呢,我是一个观众,我或许看不明白。但是我知道那些传统的唱段,传统的东北小调是越来越少了,何尝不去承前启后呢,把传统的继承下来,把新的内容不断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融合进去进行创作。很多演员打造自己的特色,很多新的演员模仿他人的特色,正如行内人士自己所言,二人转里的包袱是***享的,只是可以个人创造自己的特色,去愉悦观众。 告别低俗,倡导绿色,二人转丢掉低俗是很必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的文化,一些不利于社会文明的内容需要祛除,倡导绿色不代表告别二人转的土腥味,而是恰恰去发展这门艺术,让它常青常绿。这个任务需要热衷于二人转的年轻一辈去努力。 有些人把二人转当作一门艺术去尊重,有些人把二人转当作一项事业去努力开拓,而有些人是把二人转仅仅当作是一个赚钱的饭碗,不同的一些人,对二人转的态度和具体行动是不尽相同的,当今二人转艺术包罗万象,正是这门艺术随时代发展的最好证明。 喜欢一些演员的同时,也讨厌一些演员,他们不但没有台缘,也不会去照顾观众的情绪,依旧出言不逊,恶语相加,包括一些老演员,老艺人,他们走的是自己的路,但是也在渐渐失去观众。 二人转的会火多久,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当然希望它永远火下去,更希望能够交到一些二人转演员为朋友,跟他们去了解创造快乐的源泉,去给自己增加快乐的理由。继续关注二人转,关注那些可爱的演员,关注生产快乐的人们。

好像太多了,不过,参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