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饮菊酒的诗句

九月九饮菊酒的诗句,如下

岁月娉婷,光影流转,仿佛只是一低头,一回眸,便走到了季节深处。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秋风漫卷,万山红遍,金菊斗艳,暗香盈袖。赏一片枫叶红,饮一杯菊花香,经年往事,回首如烟。

登高望远,秋水长天的景色在脚下铺染开来。很喜欢李白在重阳节写的一首古诗,“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从开篇美到结尾。关于李白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一直是有争议的。

九日是指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哪一年的重阳。

是公元756年,写于庐山。说到李白和庐山,很多人都会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其实李白与庐山的渊源远不止于此。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他,曾五次登上庐山,对于他而言,庐山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心灵栖息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躲避战乱,李白和夫人宗氏几经辗转,最后隐居于庐山屏风叠。

怀才不遇,被迫隐居,沉醉于山中景色,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那种孤独而潇洒的情感,倒是颇为吻合。

还有一种说法是写于公元762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地点是安徽当涂龙山。

当时李白受永王李璘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投奔在当涂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龙山位于当涂县城南,李白曾在重阳携友登山,***赏菊花,写下一首《九日龙山饮》,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与这首诗的意境很相似。

所以,若说《九日》和《九日龙山饮》是同时之作,也有几分道理。两种说法各有支持者,很难说哪一种一定正确,哪一种一定错误。不管此诗写于何年何地,诗中所流露出潇洒飘逸襟怀,即使千年后再读,依然令人动容。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诗歌开头便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秋日图景。秋日的天空,一碧如洗,白云飘飘,登上高处,远远望去,秋水明净,秋山如黛,一派朗朗景象。

这字看似平平淡淡,却写尽了秋日的明净阔朗,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开朗心境由此可知。

接着两句“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几笔勾勒,一位提着酒壶,采摘菊花的狂士形象便跃然纸上。流霞原是指天上仙人所饮的酒水,传闻每饮一杯,数月不饥。

诗人这里以“流霞”代指美酒,既照应了开头的“云景好”,又添了几分仙气,极见笔力。而寒荣是指开在寒天里的花,这里自然是指菊花。

采菊浸酒,本是风雅之举,诗人又以“寒荣”代指菊花,表现了他对菊花凌霜绽放的赞扬,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而接着的“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渲染了一种宁静而幽雅的环境氛围。

此处远离闹市,山高林密,松柏葱茏,怪石嶙峋,微风吹过松林,发出阵阵声响,好似弦管齐鸣,清脆悦耳。

诗人在《听蜀僧濬弹琴》曾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表现蜀僧琴艺之高超。

这里却是反用其意,以“弦管”来比喻松风声,原本萧瑟的西风却变得清扬悠远,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人心境愉悦。如果说这两句算是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那么接下来的“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便是正面描写了。

诗人仿佛完全沉醉在这美酒美景中,对着酒杯,欣赏着自己那欢笑的容颜。这两句将李白自娱自乐的场面描绘得宛在目前,一下子将读者摄入了一种欢乐的氛围中。

最后结句“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既是用典,也是写实。

孟嘉落帽是重阳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孟嘉本是东晋时期的名士,重阳节时参加宴席,帽子被山风吹落,却浑然不觉,席上有人写文嘲讽他,他提笔落字,不假思索地写下一篇文章,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

在座的宾客读完他的文章,无不拍手叫好。后人常用此典来表现才思敏捷,洒落从容,不拘小节的名士风度。李白这里既是用典,也是状眼前之景,他在月下喝得酩酊大醉,任凭山风吹落冠帽,在风中放声高歌,思念着远方的友人。

整首诗来看,写得很是潇洒飘逸,从开篇美到结尾。

一方面描绘了秋日的山间美景,另一方面抒发了诗人自娱自乐的潇洒情怀。纵使最后隐隐流露出孤独之情,但总体而言还是很洒落豪放的,符合他一贯清新俊逸,飘然若仙的风格。

新霜点染枫叶红,清风吹起菊花香,菊香酒香传千里,人***菊花醉重阳。枫叶灼灼,金菊飘香,秋水长天,轻倚岁月门楣,看秋色挂满枝头。

斟一壶菊花酒,一杯敬过往,饮尽沧桑,看淡悲欢,往事不言愁。一杯敬未来,时光静好,岁月无恙,不负年华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