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安石游览宝蟾中途返回?或者被巨石挡住去路

位于马鞍山含山县城北七公里的宝蟾山、华阳洞,面积约20公里,王安石散文《游褒禅山记》名扬海内外,《游褒禅山记》被列入中学生必修范文。宝蟾一直是佛教徒的聚集地。在这片古老的寒山土地上,宝蟾和华阳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网络图

王安石非常后悔。

宝蟾闻名于世,是因为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游褒禅山记》。华阳门口有个碑廊,刻着全文。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公元1054年7月,王安石三年刑期结束,正在回仁寿州探亲的路上。当时,王安石和他的两个朋友、两个弟弟正在这座山上游览,但当他们在探索洞穴时,一行五人没有完成旅程就走出了洞穴。所以,之后王安石非常后悔,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全文才500多字,短小精悍,排版曲折,读起来很轻松。这篇文章虽然是游记,但重点是游览后的感受,揭示严谨治学重要,做事创新,做事不屈不挠。正是这本游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连续多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港澳台地区也将其列入中学生必修范文。

你为什么不继续下去?

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王安石到了华阳洞为什么没有走下去。据含山旅游部门介绍,华阳洞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最为著名。在洞穴里,你可以看到文房四宝,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了山洞,有一个大厅豁然开朗,叫“走背堂”。那是王安石一行人拿着火把从后洞走进来,走到这里。其中一个人说:“我们不要火。”他们必须一起逃出这个洞。离开山洞后,王安石感到非常后悔。同年7月,他以回忆的形式写出了著名的文章《游褒禅山记》。还有“龚景回部”四个字,是公元1200年后人怀着对王安石的崇敬之情,沿着王安石当年走过的路,在这里重游而成。它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网络图

当记者一行来到“龚景回部”大厅时,他们感受到了宰相王安石再也走不动的真正原因。这不仅是因为他害怕火炬熄灭,他不能出去,而且是因为一块大石头挡在了“龚景会步”的入口处。到目前为止,人们除非弯腰,否则是进不去的。这个洞离地面只有60厘米高,大约一米宽。即使有小孩进去,猫也要弯腰才能进去。成年人进入这么小的洞,还得扶着石头,趴在地上才能进去。我想当时的总判官王安石是不会低着头侧着身子进这个洞的。

“华阳洞”二字是王安石的笔迹

华阳门口有一座小石桥,叫怀贤桥,寓意缅怀锐意改革的王安石。洞口右侧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华阳洞”三个大字。据含山旅游局介绍,这是王安石的手迹,是江西临川王安石故里“王安石纪念馆”的拓片。字体是行书,苍劲有力,浑厚美观。洞口上方生长着天然檀香树。树在崖壁上,“树裹石,树抱石”是宝蟾的奇观之一。这种檀香树的树皮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料。目前,中国只有三片野生天然檀香林,宝蟾就是其中之一。

据含山旅游局介绍,宝蟾和华阳洞是连在一起的,现在已经成为马鞍山著名的旅游景点。

宝蟾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

根据《汉书》的介绍

此后,宋代僧人扩建寺院,佛寺香火在南宋庆元年间逐渐兴盛。明朝永乐年间,佛教寺院千余座,住持僧人近千人,达到顶峰。离原庙不远,有两座宝塔,一座在山边,一座在山边。宝塔由砖和石头制成,有七层,高度超过20米。佛塔建于宋元丰三年,文革期间被造反派用炸药炸毁。在文物调查中,县文物部门收集了附近农民从宝塔地宫挖掘出的3尊青铜菩萨和2个银果盒,其中一个装有禅师包惠的7件五色舍利。

宝蟾是几座山峰的总称。东起灵芝山,西止鳌鱼岭,北有齐云峰山、湾儿岭。这些山峰被一个馒头形状的小山包围着,就像捧着月亮的星星。这是宝蟾山。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年初写道:“宝蟾又名华山,唐代浮图最早葬于其址,但葬于此,故后名赞禅”。这就是宝蟾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