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青岛颐中汽车:收购罗孚生产线造车,最终卖身五菱
青岛的本土轿车梦,是如何开始,又是怎样破碎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轿车梦,而对于在1994年晋升为副省级城市的青岛来说,这个梦更迫切。
1997年,青岛市属大型国企——颐中烟草集团开始酝酿汽车项目。也是在那一年,颐中开始玩足球,原先的青岛海牛更名为青岛颐中海牛。很多人知道青岛颐中,就是从足球开始的。青岛颐中的最好成绩,是在2002年夺得足协杯冠军。
言归正传,继续说汽车。
在酝酿一年后,1998年,青岛颐中以1100万英镑的价格,从宝马手中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七八十年代的生产线。以当时的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1.5亿元。
颐中汽车(公司全称颐中<青岛>运输车辆制造有限公司)也在3月宣告成立,其中颐中持股57%,青岛汽车工业公司持股18%,英国RDS国际工程公司持股25%。同时,颐中汽车开始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了颐中汽车工业园,占地600多亩。
按照规划,颐中汽车的产品全部从英国罗孚引进,主要有厢式轿卡、两厢轿车、旅行轿车和三厢轿车4种车型,年设计生产能力为6万辆。
2000年12月15日,颐中汽车第一辆整车下线。
不过,颐中引进的罗孚车型只是技术资料,没有引进配件,这也限制了颐中汽车的发展步伐。所以,在原计划的4款车型中,只有“兰德”厢式轿卡批量上市,“陆豹”两厢轿车生产并不多。
而兰德轿卡,其实就是货厢版的MG?Maestro?Van,命名为颐中QE6440;陆豹轿车则是两厢版的MG?Maestro(大师)——命名为颐中QE6400,搭载丰田8A-FE?1.3升发动机,售价在6万元左右。
据内部人士透露,在投产一年多的时间里,颐中只生产了300多辆车,卖出200多辆,与规划产能有很大差距。
另一个问题是,颐中汽车并没有取得国家生产资质,只能在山东省内销售。
颐中汽车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投靠大的汽车集团。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汽,因为当时一汽已经和青岛有了解放卡车的成功合作先例。
2001年年底,一汽正式托管颐中汽车,颐中也借此解决了燃眉之急。
托管后,颐中汽车继续自行发展。但由于管理、生产能力及产品等方面的问题,在汽车市场异常火爆的2003年,颐中汽车并没有借势发展,而是亏损了4000万元。而一汽也不想只是托管,而是想把颐中变成自己的另一个轿车生产基地。
在这样的状况下,2003年12月,一汽集团和青岛颐中烟草集团签约,决定合资成立一汽颐中(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一汽持股60%,颐中40%。
协议约定,合资双方将以全新模式生产经营自主品牌轿车,同时一汽还将导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按照计划,一汽颐中在2005年底将达到年产销15万辆的规模。
对于颐中项目,一汽开始时还挺上心,不断和海外车企接洽,试图引进新产品。那一时期,一汽已经重组了海南马自达,并因此与马自达搭上了线,所以马自达也就成了重点考虑对象。
当时,马自达9有很大希望落户颐中,不过计划最终还是流产了。据知情人士透露,日本马自达的专家在考察颐中汽车后表示,“(颐中汽车)连修理厂都不如,看似豪华,实则对汽车生产一无所知。”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些问题,因为按照规划,马自达9并不是用颐中原有的生产线生产,而是重新建设厂房,从日本引进配套生产线,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为此规划了1600亩土地。
马自达项目的流产,也使得一汽和颐中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一汽的短暂婚姻中,颐中的两款车,分别化身为解放陆豹?CA6410和解放CA6440UA,终于走出山东,卖到了浙江、江苏、北京、天津等全国多个省市。
对于颐中汽车的产品,褒贬不一,有车主表示,它的颐中解放陆豹CA6440UA性能不错,基本上没坏过,但问题是保有量低,配件难买。而英国的Top?Gear,则把颐中汽车当笑话来讲。
一汽放弃后,颐中汽车开始另寻出路,先是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了奇瑞,但被奇瑞果断拒绝。后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颐中汽车以3亿元的价格卖身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了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
而当初颐中购买的二手罗孚生产线,则在2008年时卖给了四川野马,据说卖了1亿多元。
后来,四川野马在这个三手生产线上,推出了野马T99等一系列车型,并开始宣传自己的英伦血统。
2014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在即墨成立,一汽当初在青岛设立轿车基地的想法,终于照进现实。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