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岔的历史
陶岔原名陶家岔,2004年该村出土的《重建火德星君庙碑》记载:“……陶家岔旧有行宫,考其碑碣……乾隆戊……近倾圮矣……廪生彭应纶撰文,贡生彭应轸书,化主陶敬先。”该碑残损不堪,文字大多难以辨认。陶岔村有陶、郑、张、王、李、赵、熊、屈、申、刘、翟、戴、周、陈、杜等几十姓氏,多为搬迁户。
1952年,时任中***中央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勘探调查,陶岔成为引水渠的首先地。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工程在陶岔村石盘岗开工。原邓县十几万青壮年轮流上阵,历时5年时间,付出141人死亡,2880人伤残的巨大代价,终于建成了深49米,宽470米,十余公里长的大渠和高6.7米,宽100余米,高程140米的渠首水闸。
陶岔村,原本隶属于河南省邓县九重公社,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库淹没淅川大面积土地,1972年12月,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归淅川县,陶岔自然作为九重公社一个村也自然归淅川管辖,目前下辖三个自然村:陶岔、付营、移民张庄,常住人口一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