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客源市场。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一个地方要想发展旅游业也必须有一定的旅游门槛人口,客源的多少决定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受距离、价格、交通和信息、旅游地接待条件以及知名度制约,参与农家生态旅游的外地游客甚少。目前,我国三类旅行社组团的重点是以组织本地区居民到外省市或外地区进行中、长途旅游为主,仅少数旅行社涉猎此类旅游产品,但大多数缺乏完整性,仅提供交通和住宿服务,缺乏宣传、促销,使市民对旅行社组织的双休日旅游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客源市场以国内都市团体游客组织形式为主。

(2)消费水平。一般来说,当恩格尔系数小于40%,用于休闲旅游的支出才会有较大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占生活费用的比例远高于40%(发达国家为20%),而用于娱乐、文化、教育的比例为10%左右,反映出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仍以中、低消费水平为主,而农家生态旅游产品仍以初级水平的观光为主,因此在消费构成中,以交通、餐饮、住宿开支为主,娱乐、购物等其他开支较低,导致整体消费水平降低。

(3)空间分布。分析比较我国各地农家生态旅游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区位,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主要依托于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是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开展最早的地区。主要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价格低廉,民风淳朴,旅游旺季时可成为景区周围宾馆和饭店的补充。但因远离都市客源市场和原有风景名胜区的阴影效应,发展缓慢,游客也明显随着旅游淡旺季而增减。二是老少边贫地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多为山区,不具备交通区位优势,工业欠发达但是尚未受到辐射或极少辐射的地区。因此,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纯朴完美的民族风俗,构成特色浓厚、带有极强文化和生态色彩的旅游地,但因交通和区域经济落后制约,发展缓慢。三是都市郊区,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利用都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和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农家生态旅游的主流。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大都市城郊农家生态旅游,其优势表现为直接面对稳定而庞大的客源市场;以成都、昆明为代表的中等城市的城郊农家生态旅游,既有一部分现代科技景观、现代聚落景观,又有一部分田园风光和农村聚落景观。以宣威、绵阳为代表的小型城市的城郊农家生态旅游,绝大部分是田园风光和农村聚落景观。

(4)时空分布。游客在一定条件下总的出游力是有限的,在特定时段、背景下只能到访一定数量、分布于一定范围内的目的地。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千米以内的范围内。受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城市辐射力强度以及目前城郊农村度假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参与农家生态旅游的游客一般开展以城市常住地为节点,向周边地区辐射的近程城郊一日游或二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