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认知深度旅游
深度 旅游 分为人文深度游和自然深度游。我这里的深度指认知深度,人文方面,需要提前攻略,事后总结。看了几座著名的教堂,就需要学习相关的宗教知识。比如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他们的教堂有怎样的区别?天主教往往是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装饰华丽,外观雄伟。那有没有比建筑外观和内饰更本质的区别呢?如果有,背后的深层逻辑又是什么?
东正教教堂,不是像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大教堂那样,有大圆顶;就是像莫斯科的圣瓦西里大教堂那样,有蒜头顶。
而新教教堂相当朴素,没有花玻璃窗、圣母雕像等,朴实无华。是的,外观建筑风格也有很多文化内涵。但更深刻的差别另有出处。
那就是宗教改革留下的印记,因为宗教改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起因。那时的罗马教堂已经相当腐败,大量兜售赎罪劵。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让普通人越过那些衣冠楚楚的教职人员,直面上帝。此时出现的印刷术助推了宗教改革,人人都可以通过圣经直面上帝。
新教的“扁平化”,让人文精神得到了更多体现。新教教堂里,你已经看不到忏悔室了。还记得吧,《红与黑》里,瑞纳夫人就是通过忏悔把于连送上了断头台。
那么,自然深度游又是怎样的呢?在自然界中,有无数上帝的神奇创造。也许你已经司空见惯,但那可能正是你错过的“风景”。你可以拿出手机,用百度相机或其它更专业的APP,帮你识别眼前的动植物。AI真在为人类的眼睛加入理解层,你不曾了解的知识会自动出来为你站台。
植物刚刚从海洋登陆大地时,并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叶子,甚至发达的根系也是植物对抗陆地的干燥而代偿出来的结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AI可以是你未来AR旅行的知识导游。
叶子为什么是绿的?秋天变红变黄又是怎么回事?当气温降低,冬季来临,大树又为什么要冷酷地抛弃它们的叶子?
属于裸子植物的针叶植物,冷杉、雪松等,远看貌似都是三角结构。海南的椰树又为何那般优雅?阔叶集中于顶端。
我也不全理解,但未来的AR 旅游 一定会自动详加注释。
我自己喜欢画画, 旅游 时也喜欢观察树的枝干,看看是否有什么规律。我们人类的长相都被各自的基因锁定,而一棵树似乎连完全同样的两片叶子都找不到,枝岔又怎么能有什么规律呢。不过我还是发现,枝岔明显能体现出两种力量的激烈角逐。一是地球引力的作用,会把枝岔往下拉,二是与之对抗的生长力,分枝部分特别明显,从弧度的向背就能感知它的生命张力。它逐渐随生长长度而屈服。这对我画树的确挺有帮助。
那我现在就先试着解答前面提出的一些问题,物种要存续是有条件的。其中,在代谢环节就必须解决能源转换的问题。动物的细胞内是线粒体,它是一台ATP(能量代谢的基础物质)机器,负责将糖类转化为通用的能源货币ATP。而对我们这里说的植物来说,是叶绿素,它能对光能进行转换。它只吸收红光和蓝光,因而发射出的颜色就呈现为绿色。
那么叶子进化为“二向箔”,对光合作用有了更大的工作面积,它因此也是被代偿出来了的。那么北方那些针叶林为何就不思进取呢?
要知道就是靠虹吸力量,也无法把水分通过树干中的维管送到几十米的树冠上。植物靠的是叶片上的蒸腾,而蒸腾是双刃剑,它同样会挥发掉大量的水分。
到了冬天,这可就变成了大问题了。树木为了过冬,丢卒保车,就在落叶植物的叶柄根部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脱离层,一旦需要,就像壁虎弃掉尾巴一样,把劳苦功高的叶子们卸磨杀驴了。
至于颜色的变化也另有原因,翻看我的科普岛应该能找到。总之,看到和理解是不同的层次。而我这里说得还比较浅,最终都会落实到量子力学的物理层次,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精彩。
读书确实是一种高级 旅游 ,你与著书立说的 科技 达人对话,过程本身就是你文化生活的一种“高端代谢”。
旅游 时,你能从多至七层的斗拱结构里看到什么?没有一钉的中国古建智慧?还是挑出的翘檐有什么样的美学传统?或许兼而有之,因人而异。
这么说吧,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能理解的世界就更不一样了。如果我问:“是书里的世界大呢?还是书外的世界大?”那可真是仁者见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