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无锡又将新添两处超大型旅游度假区
近日,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鸿山 旅游 度假区、翠屏山 旅游 度假区总体规划批前公示。未来,无锡又将多两个游玩好去处。
无锡鸿山 旅游 度假区总体规划
(2019-2035)
规划范围: 北起锡甘路,南至望虞河,西至振兴路(沿沈家桥浜至飞凤路),东至漕湖(区界),总面积17.25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2019-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9年-2025年。
发展目标: 以省级 旅游 度假区建设为依托,将鸿山 旅游 度假区培育成集智慧生态科普、智慧文化体验、智慧康养度假、智慧服务***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
规模与容量——
(1)游客容量与游客规模:规划度假区日游客容量为2万人。远期年游客量为120~180万人次。
(2)用地规模:至2035年,度假区建设用地总规模约357.98公顷。其中,公***设施用地87.47公顷,村庄建设用地146.74公顷,城镇居住用地16.98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5.43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1.00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用地83.68公顷,特殊用地6.26公顷,留白用地10.42公顷。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体两翼、一脉六区”的空间结构。“一体两翼”:“一体”位于度假区中部,以生态与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核。“两翼”分别为北部的智慧田园翼和南部的休闲度假翼。“一脉六区”:“一脉”为依托伯渎港——望虞河的生态廊道,“六区”是构成“一体两翼”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体”包括吴文化博览园和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两个功能片区,智慧田园翼由智慧田园片区构成,休闲度假翼由望虞花海、智慧康养谷和鸿逗农场三个功能片区组成。
景观风貌:以田园及乡村风貌为主,形成“三横三纵、五区多点”的景观结构。提出水、田、园、林、路、居等六大类景观要素的景观风貌优化对策。
旅游 度假产业: 以“江南原乡,鸿山福地”为形象定位,以田园、文化、康养、乐活、乡村、生态六大类主题产品为支撑,策划“吴风雅韵”文化之旅、“欢乐田园”亲子之旅、“元气满满” 养生 之旅和“绿意盎然”生态之旅四条精品 旅游 线路。
旅游 服务: 构建“两中心四节点多驿站”三级 旅游 服务体系。“两中心”为吴博园 旅游 服务中心和大坊桥 旅游 服务中心,“四节点”为七房桥 旅游 服务点、鸿逗 旅游 服务点、湿地公园 旅游 服务点、智慧康养谷 旅游 服务点***计4个 旅游 服务点,“多驿站”为14处依托现状和规划景点,结合慢行驿站设置的 旅游 服务部。
综合交通: 规划依托区域交通、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多级道路体系,构建“一大环五小环”环状嵌套式道路网结构。同时,从优化道路断面、 旅游 交通组织、慢行体系、停车设施等方面优化综合交通体系。
无锡翠屏山 旅游 度假区总体规划
(2019-2035)
规划范围: 东至锡东大道,南至锡沪路-胶西路-胶阳中路-锦安路-安国路沿线,西至鸭荡圩,北至双泾河,规划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 基于“城旅一体、主客***享”的理念,以山地及农文旅主题为特色,结合度假休养功能,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以省级 旅游 度假区建设为依托,将翠屏山 旅游 度假区打造为锡东大型郊野公园及长三角山地运动主题度假区。
容量与规模: 2025年预测度假区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日均0.41万人,其中年过夜游客60万人;2035年预测度假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日均0.82万人次,其中年过夜游客150万人。
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约447.14公顷,约占总面积27.08%;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约325.54公顷,约占总面积19.72%,村庄建设用地约35.19公顷,约占总面积2.13%;区域交通设施用地约50.39公顷,约占总面积的3.05%,其它建设用地约36.02公顷,约占总面积的2.18%。
空间结构: 总体形成“一心三屏”的整体空间结构。“一心”:位于吼山北路与锡沪路交叉口北侧,为 旅游 度假区的综合服中心与换乘中心。“三屏”:农业观光带、运动体验带、商旅度假带。
景观系统: 总体形成水绿相映、诗情画意的山林休闲的景观体验,形成“ 一镇三山,五湖十景 ”的景观格局。一镇:安镇;三山:依托吼山、胶山、翠屏山三座自然山峰,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特征。五湖:郊湖、丰湖、桂湖、碧湖、安湖五湖环绕点缀。十景:花海听风、颐养仙谷、跃动立方、永乐祈福、查桥水街、碧湖春晓、西林探幽、桂坡花溪、石马问道、满园锦翠十处特色景观。
旅游 度假产业: 基于“城旅一体、主客***享”的理念,基地定位为“郊野公园型 旅游 度假区”。以山地及“农”“文”“旅”主题为特色,结合度假休养功能,重点突出独特的田园生态特色功能,结合景区的资源优势,塑造以山林观光和山地运动为特色的一站式 旅游 度假目的地形象,定位“悦动翠屏”的主题形象。
综合交通: 充分发挥公***交通引导的作用,加强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协调,不同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支撑片区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顺畅、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1)构筑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的道路网络系统,重点完善次支路网络,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
(2)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贯彻公交引导发展的概念,合理布置公交场站。
(3)落实停车调控理念,强化配建停车实施,合理布置公***停车设施,引导小 汽车 合理使用。
(4)重视慢行交通,促进绿色发展,建立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