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多座石碑被游客摸出包浆怎么回事?

佛像包浆,古石发亮,游客见啥“盘”啥的毛病为何难改

“十一”假期也是文明大考。从见诸报端的新闻来看,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游客见啥“盘”啥。

在龙门石窟,有游客越过围栏抚摸佛像,部分靠近人行栈道的佛像已经被摸得包浆;在白马寺,一个外形酷似桃子的石头被摸得油光锃亮,而这其实是一个东汉时期的塔的塔尖……而这类不文明现象各地大小景区都很普遍,带“古味”的雕像往往难逃“黑手”。

要问游客们为何见啥“盘”啥,答案很简单——消灾祈福。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这些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古迹自带魔力,只要摸上一摸,就能让自己梦想成真。朴素心愿乃人之常情,但靠摸雕像祈愿实在是一厢情愿,甚至有点盲目荒谬。比如,五泉山的霍去病雕像引得一众人排队,仅因名字中的“去病”二字,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以更大视野来看,由消灾祈福导致的不文明现象又何止这些?往景区水池中扔硬币,在古泉中洗手泡脚,不顾实际任性放生,都已成为屡禁不止的弊病。诸如此类的行径,虽说都带着美好期许,但细究起来,或是有损公***利益,或是涉嫌违法违规。

文明很大,是个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和国民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文明很小,体现在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上。如今,从公***场所禁止吸烟,到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各项文明革命深入开展。从实践经验来看,文明倡导没有强制力,宣传口号不足以引导人们让渡自己的便利,作为外在力量的制度较起真儿来,人们才有足够的压力去矫正小节。

进一步提升旅游文明,我们应该力度再大些、举措再系统些。目前,已有一些地区动真格地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在案”并予以公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这个黄金周,还有景区创新方式,通过无人机喊话、管理机器人巡视、金甲武士作揖劝导等,敦促游客文明游览。

上述种种都不失为有益探索,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持续发力、互相借鉴,我们就能不断压缩不文明行为的生存空间。待到文明出游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这道风景必将与大好河山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