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环球旅行随笔:吃喝篇(二)
为了调节口味以及节省开支,我有时会选择自己做饭。很多青旅或民宿有厨房可供使用,冰箱、微波炉、烤箱、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自备食材和调料的我可以自由发挥,吃饱喝足以后把杯盘碗碟清理干净即可。当然也有青旅不提供厨房,我在预定青旅时,通常直接把没有厨房的青旅从候选名单里去掉。不单我,青旅里的住客,男女老少、天南海北、南腔北调,很多都会选择自己做饭。大家节奏统一,吃完早餐出门,中午随便吃点东西凑合,晚上回青旅做一顿饭。晚上八九点,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结束一天的行程,热热闹闹挤在一个厨房里烹饪、就餐、聊天,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体验。我在厨房里呆的时间不短,每次做饭,晚饭前后都要花小半个钟头的时间,于是有机会见识到各种外国友人的晚餐吃法。
我在威尔士卡迪夫的青旅里有一群法国年轻人舍友。我到卡迪夫当天晚上在厨房做饭,蘑菇豌豆胡萝卜咸肉正在锅里烧着,一法国姑娘拿着一张超市买的成品披萨走进来,捣鼓了会烤箱,不知道怎么弄,直接把披萨放微波炉加热几分钟就拿出去吃了。另外一法国黑妞,每次肚子饿,就来厨房煎个蛋,烤片吐司。还有一法国小哥,在冰箱里冻了一盒超市买的蔬菜沙拉和一盒青提,他的晚餐,就是从冰箱里把这两盒东西拿出来,咔擦咔擦各吃两口,然后重新塞回冰箱去。
这青旅里有一很胖很胖很胖的英国姑娘,我在厨房见到过一次她的晚餐。她从冰箱拿出半只烤鸡、放到微波炉加热,再从冰箱拿出一罐奶油、涂抹到烤鸡上,然后站在厨房把半只烤鸡吃了。我猜想她不去饭厅或者客厅吃饭,是有点怕自己的食谱或食量吓到旁人吧。
卡迪夫青旅里我跟两个人聊得最熟,一个美国老哥R,一个荷兰老哥P。R是个很逗的人,他带着一把吉他旅行,一半时间在城市最繁华的街道卖唱,一半时间四处乱逛。R在冰箱里永远有块芝士蛋糕,吃完一块再买一块。他的晚餐,就是把芝士蛋糕从冰箱拿出来,吃两勺,然后再吃点超市买的蔬菜沙拉。
P比我和R年纪都大一些,换过很多工作,去过很多国家。高高瘦瘦,幽默风趣。他这次旅途是骑单车环游欧洲,大部分时候在户外露营,每隔一段时间找青旅洗洗衣服、睡睡大觉、休息休息。初遇他是在威尔士国家博物馆,他站在一座罗丹雕塑前捧着素描本认真临摹。我们简单聊了两句,各行其道,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同一青旅的舍友。P每天晚上肚子饿了,就背上书包去青旅附近的Sainsbury's超市买吃的,有时是鸡肉沙拉,有时是三明治。有天晚上我煮了份豌豆咖喱意面,他闻到味道,高呼“好香”,连忙背上书包,跑到超市买了盒速食咖喱饭回来。速食咖喱饭包装里一***两盒材料,一盒米饭,一盒咖喱酱,放到微波炉里加热三分钟,把米饭和咖喱酱混在一起就可以吃了。他兴奋地捣鼓完毕,端上餐桌,发现这盒咖喱饭分量不及我意面的一半。我们一算价格,咖喱饭比我的意面还要贵不少。P不由得略显沮丧。我说:这碗意面煮起来很简单,我教你怎么操作。P哈哈一笑,大手一挥:算了,麻烦!
我作为一个完全不挑食的杂食动物,在这次旅程出发之前,也略有担心:欧洲饮食习惯,主食是面包土豆泥之类,连续吃几个月,会不会吃不惯,如同我当初在尼泊尔连续吃咖喱、吃到最后怀疑人生那样?后来发现,这完全是杞人忧天。首先,即使一直吃面包三明治意面,我也没有什么应激反应;其次,东起俄罗斯西到英国,整个欧洲现在米饭都挺流行。在各国超市货架上,印度米(或泰国米)、咖喱粉调料、各类速食米饭,都是常客。感谢印度老乡,让咖喱饭走向了世界,连带我这个中国人,在想吃一口米饭时,也能方便地采购到材料。
我去曼彻斯特看球时,居住的民宿是一幢维多利亚时期的屋子。遇到一室友A,来自布鲁塞尔的比利时哥们。A在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带着一点积蓄来到曼彻斯特,准备找一份工作,定居在英国。英国工作不好找,聊起这话题,A说并不指望马上找到一份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考虑先去咖啡馆当服务生过渡下。我遇到他时就是在厨房,那会我刚刚吃完饭,正拿着一罐吉尼斯黑啤在喝,A走进厨房开始做晚饭,我们就聊起来。他的晚饭很简单,从橱柜拿出一袋米、一包月桂叶、一只茶杯,再从冰箱拿出一只玉米罐头、一盒火腿片。民宿厨房有电饭锅,他往电饭锅里倒一茶杯米,两茶杯热水,再放入一片月桂叶,然后打开电饭锅,转过身来跟我一边喝酒一边聊天。20分钟后米饭煮熟,他捞出月桂叶,把米饭盛到一大盘子里,再往米饭中加入罐头玉米,和切成丁的火腿片,搅拌均匀,这餐饭就算完成了。这样煮一次米饭够他吃好几顿,他这餐吃完后,把剩下的米饭装进午餐盒,说第二天拿微波炉加热下继续吃。——这样看来,米饭在欧洲流行确实是有原因的,对时间紧张、或单纯嫌做饭麻烦的人来说,米饭烹制简单、保存方便,煮熟后放冰箱里,过两天用微波炉加热,照旧能吃,还基本保留原有口感,从这一点上说甚至比意大利面还方便。
关于旅行中做饭,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做饭太浪费时间,所以最好每次做饭,多煮一些,准备几顿饭的量;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次性购买太多食材、或者一次性烹制太多食物,最后吃不完,岂不是浪费,所以应该针对每顿饭,只买这顿需要的材料、只煮这顿需要的食物。我在伦敦附近的切森特,就同时遇到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两个人。
切森特是一个整洁安静的小镇,位于地区公园Lee Valley旁边。Lee Valley是一片森林湿地,河水静静流淌,各类候鸟在水草深处栖息。森林中步道交错曲折,非常适合散步,有次我在林间漫步,一队天鹅振翅从我头顶飞过,让我莫名感动了好久。我在切森特居住的青旅,是森林边缘的一排二层小屋,每栋小屋里房间若干。跟我一栋屋子的舍友,有两位老太太,一位是来自美国华盛顿的M,一位是原籍荷兰、年轻时移民到新西兰的C。
M老太太是位语言学家,精通六国语言,在欧洲行走分外容易。她这次来伦敦是探望亲戚,顺便游玩一下。她父母都是欧洲犹太人、二战时逃往美国,二战结束,她父亲9个兄弟姐妹活下来两人,她母亲10个兄弟姐妹也只活下来两人,所以她对亲人格外珍惜。M老太太的做饭方式很简单,她去超市买了一袋鸡块,用这些鸡块、加上大蒜辣椒番茄酱炖了一锅汤。把汤放到冰箱保鲜层,每餐饭盛出一碗来,用微波炉加热,美滋滋吃完,抹抹嘴,笑眯眯出门散步。
C老太太年纪较大,但仍口齿清晰思维灵敏。她离异已久,儿子正在伦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还计划去其他国家读博士,她跟着儿子满世界跑。有天我们聊起这事,M老太太非常赞赏地说:你儿子非常用功非常有进取心嘛,他现在多少岁呀?C老太太淡淡一笑说:50多吧。——我们都难以掩藏自己的惊讶。C老太太的儿子A在切森特这个青旅跟我住同一房间,只是早出晚归,我有时见不到。A微胖身材,面色红润,友好亲切,完全不像五十多岁的人。C老太太和A老哥的吃饭方式,跟M老太太完全不同,简直是少食多餐的典范。A老哥经常不在青旅,C老太太每天步行去附近的超市买一小盒牛奶、一点面包和蔬菜,然后坐在厨房看书打盹聊天,饿了就吃一点。她会严格按照身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来搭配饮食。有一次我在厨房跟她聊天。聊了会天,她说“啊我应该吃一点碳水化合物了”,拿出一小片面包慢慢吃掉;过了一会,她又说”啊我应该补充一点蛋白质了“,倒一杯牛奶慢慢喝完;再过了会,”嗯我应该补充一点能量“,然后掏出一个花生巧克力棒啃两口。有一天周末,我散步归来,看到C老太太和A老哥一本正经地在厨房聊天,锅里用白水煮着几根胡萝卜,过了约二十分钟,两人一本正经地把煮熟的胡萝卜捞起来分着吃了。
我这次在旅途中,是按什么思路来购买食材以及烹饪食物的呢?我的行为模式是:如果只在一个地方停留一两天,我通常不自己做饭,即使要做饭,也只在每餐前、去超市采购这顿饭需要的材料;如果在一个地方停留久一些,比如四五天,我通常会在第一天前往超市,采购未来这段时间需要的所有食材,存放到冰箱里。在超市,一般按分量大一些的包装购买水果蔬菜肉蛋奶以及酒水饮料,会便宜些。当然,有时候我会估计失误,在离开一个地方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时,冰箱里还有一些食物没吃掉。同时,有些吃喝比如燕麦、吐司和酒,很难保证在离开一地时刚好用完——如果每次都扔掉买新的,按我在英国的行程、反复辗转几十个住处,又太浪费粮食和金钱。于是我在英国从一处出发前往下一处时,经常把没吃完的吐司、燕麦、食用油、菜肉酒之类的东西,连同路上的干粮一起,放在塑料袋里打包带走。塑料袋是我刚到英国时在超市买的,用到最后,虽然看上去皱巴巴,但仍旧结实。唯一不好的地方是,提着这种袋子上街行走,有时会被当成流浪汉。虽然我尽量保持衣服干净,但鞋子只有一双,行走久了,有时来不及洗,难免有一些味道。在长途巴士或火车上,穿着一双汗臭鞋,提着一只破旧塑料袋,塑料袋里隐隐散发出西蓝花的味道,还伸手从塑料袋里掏饼干吃,被旁边的乘客白眼也是难怪的。这种时候我就只好戴上墨镜装傻了。
说到***享食物区,我心里简直充满了感激之情。所谓***享食物区,是指一些背包客在离开前,把多余的食物、调料、酒水留下,以供其他人取用的专属区域。有的青旅会用一个橱柜作为***享食物区,有的是冰箱的一层,有的没有专门位置,大家把自己想要***享的东西贴上”help yourself“或"free"纸条、放冰箱即可。青旅通常都会要求大家把放在公***冰箱里自己的食物做上标记,写清楚房号以及退房日期。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拿错食物的尴尬(当然,即使做好标记,被人偷吃食物或者偷喝牛奶的事情,我还是遇到了若干次),另一方面,是方便青旅定期清理已经退房的游客们遗忘在冰箱里的东西。这些被清理出来的食水,质量尚可的也会被放到***享食物区。我在离开英国前往巴黎时,***享了除干辣椒之外的所有调料、食物和酒水;离开阿姆斯特丹前往纽约时也一样。受过一些未曾谋面的人帮助,再帮助一些未曾谋面的人,感觉很奇特。
我在英国青旅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做饭之前,先看一眼***享食物区,有自己合用的调料或者食材,就用一点。在***享食物区经常能找到盐、胡椒粉咖喱粉、食用油、各类罐头、洋葱大蒜、果酱、各类意面、茶叶。吐司面包或水果蔬菜也是有的,不过这种东西一般都被先到先得者拿走了。我在巴塞罗那时,恰逢周一青旅清理冰箱,还拿到过整包未拆封的火腿片、一盒鸡蛋以及一瓶甜白葡萄酒。
对***享食物区的探索如同寻宝一般,运气好还有额外收获。我在英国牛津时,有一天回青旅做中饭,正煮着白菜蘑菇炖猪肉,一对中年男女走进厨房,大叔手里抱着一个纸箱,纸箱里有一袋苹果、一袋橙子和十几个三明治。他们带队来牛津旅游,现在行程结束,所以把多余的食物留在青旅。大叔抱着纸箱问我:嗨哥们,要不要来个三明治?我道声谢拿了一个。大叔继续说:别客气,多拿点,剩下的我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呢。我说,这好办,你在纸箱上写一个“欢迎自取(help yourself)”,然后把纸箱放在厨房桌上就好了,相信我,大家会帮你消灭干净的。大叔恍然大悟,用平常我们标记食物的马克笔在纸箱上写了句“help yourself”,高高兴兴离开了。此时厨房里只剩下我,和一个跟我聊得很熟的英国老大爷。老大爷说了句”lucky day!”,我们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各自伸手拿了两块鸡肉三明治,放进自己的食物袋子里。吃完午饭我高高兴兴地出门溜达,晚上回来时,果不其然,箱子里已经什么东西都不剩下了。
先说早餐。
我早餐喜欢吃牛奶燕麦粥,这是在国内就养成的习惯了。牛奶燕麦粥也是外国友人早餐的主要食物之一,我见过不少人早上把一口小锅架在炉子上煮牛奶燕麦粥。至于我自己,我更习惯用微波炉,省去了一步清洗煮锅的麻烦。用微波炉煮燕麦粥麻烦的地方在于,如果燕麦粥受热沸腾太剧烈,可能溅得微波炉内到处都是。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先在碗里倒好牛奶以及燕麦,放进微波炉加热3分钟左右,这时候燕麦粥刚刚开始沸腾,把粥碗取出,稍微搅拌一下,再重新放到微波炉里加热1~2分钟,就可以吃了。
欧洲青旅和民宿的厨房都有吐司机,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烤吐司。吐司这玩意,烤过和没烤过,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烤吐司涂点酱更好吃,果酱花生酱巧克力酱我都试过,最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颗粒花生酱。如果有茶叶或者咖啡,早上来一杯热茶或热咖啡,倒点牛奶,也是非常熨帖舒服的选择。我遇到的一些欧洲朋友对早晨一杯咖啡极其依赖,感觉喝完这杯咖啡,自己的身体才会真正苏醒过来一样。——所以我的旅行早餐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固定食谱:两片花生酱烤吐司,一碗牛奶燕麦粥,一杯热茶(或咖啡),一根香蕉或一颗苹果。
再说午餐。
午餐可能是我旅途中、一天里吃得最随便的一顿饭,一方面来说,因为到中午时我逛得正高兴,要大老远走回青旅煮饭,太浪费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中午吃太多,下午容易犯困。通常我就找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吃点,或者早上出门时在随身背包里放一些饼干水果,中午凑合吃吃。午餐在英国比较容易解决,英国城市遍布Tesco、Sainsbury's等超市,都售卖一种叫"meal deal"的套餐,自选三明治、小食和饮料各一份,总价3镑左右。不少英国人中午去超市随便抓一个meal deal当午饭,我也吃得挺习惯的。除此之外,我还买了一个午餐盒,有时候早上高兴,就煮一些食物放到午餐盒里当作午餐。在英国使用午餐盒的人非常多,经常能看到有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从背包里掏出午餐盒、一边吃东西一边跟旁人聊天。我也用过午餐盒不少次,不过后来有一次在一个公园被一条狗从午餐盒里抢走了食物,再之后就不怎么用了。
最后说晚餐。
关于晚餐,行程刚开始时,我是想炒菜吃的,毕竟是四川人,特别喜欢把各种食材混着葱姜蒜干辣椒大火爆炒。后来发现,很多青旅厨房没有抽油烟机、没有不粘锅,炒菜不方便,于是在没有抽油烟机的地方,我通常都做炖菜。我的炖菜做法几乎可以称之为水煮餐,简单来说其步骤是:切好肉,把肉放入一锅冷水,煮沸,然后把这锅血水倒掉,把肉洗净;洗好锅,重新加水,煮沸以后放入肉,小火煮十来分钟,加入时蔬,如白菜包心菜土豆洋葱青红椒茄子胡萝卜胡瓜蘑菇西兰花之类,有时候也放一点fusili螺旋面,再加入盐、蒜、干辣椒,以及咖喱粉之类的调料。盖上锅盖,煮约20分钟,用漏勺把食物盛出装盘,撒上一些胡椒粉,就可以吃了。这种水煮餐个人感觉挺好吃,而且少油健康,整个人得以维持不错的体力,在欧洲按每天20公里的脚程行走,不知不觉人就瘦了下来。想要减肥的兄弟姐妹,可以尝试一下这个食谱。当然我有时也炒菜,还学会了用烤箱。德国的煎香肠,意大利的煎牛扒,现在想起来我还流口水。我还在离开英国前跟一个印度老哥学会了印度咖喱饭的烹饪方法,以后有机会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