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者的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多人的梦想,无论是读书还是旅行,人们总是会受到种种条件限制。于是,人们求助于阅读旅行文学,作为次优选择,以满足自己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市面上不缺少图文并茂的导游手册类的读物,而能称之为旅行文学的作品不多。一本旅行文学作品应该是丰满厚重又不失趣味的,值得收藏并为后人提供知识和精神养料。
《旅行文学十讲》正好填补了这份空白。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按照时间线索介绍了世界各国知名的旅行文学作品,下篇主要探讨旅行文学的风格与表达方式。这本全面介绍旅行文学的学术作品写得生动有趣,读来兴味盎然。
人们旅行的目的有很多,除了本身可能具有工作目的之外,大多希望了解不同世界的自然或 社会 风情。前者追求一种感官愉悦,后者多与人类学、文化、 历史 、政治经济有关,可以增长 社会 阅历和见识。一本旅行文学读物,如果能够兼具文学和视觉之美,同时涵盖了某种有关异域的知识,会受到更多读者欢迎。我个人喜欢的是这类读物,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类书尤以描述过去某个时代的旅行文学最宝贵,比如《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毕竟现代人无法穿越时空,只能借助过去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品了解当时的情境。
《四千年农夫》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是美国农业物理学教授、农业旅行家,首版距今已经100年了。大部分篇幅介绍的是百年前中国的 社会 风貌。这本农业游记的作者在考察中国当时农业发展状况的过程中,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农业中国的广阔图景。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这个主题正好与作者的专业研究范围重合。书中提供了大量当年拍摄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 社会 风貌,再加上作者的专业解释,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农业作为农业文明的巅峰,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当时的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尤其在城市边缘。作者描写的城市也主要是上海和东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比如,手工棉布织染的作坊,基本也在城市边缘更容易见到。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印花过程,用石灰和大豆粉制作的稠膏,还配上院子里正在拉磨碾压大豆的毛驴和石磨。毛驴在拉磨时,眼睛是被布蒙上的。
油菜也叫做“上海青”,这是南方常见的叫法。作者记叙了上海周边农村大量种植油菜的情形,农民推着独轮车,车上堆放着300到500磅油菜,每天一大早可以看到大约50个独轮车夫把这些油菜运往城内某个集市。很多油菜会在腌制之后出售,作为下饭菜。这种情形恐怕现在早已看不到了。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的素食比重较高,这是中国农业较高效的一个原因。作者指出同等数量的蔬菜谷物可供养的人数是与用其饲养牲畜获得肉类供养人数的5倍。这是因为动物身上的营养只有不到三分之二能够被人体吸收。蔬菜更容易消化吸收,其中含有丰富的氮不仅避免了国人蛋白质摄入不足,还能带来更多的绿肥。
如何写好旅行文学,涉及两个要点:说什么,怎么说。很多游记只是个人视角的记叙,缺乏广阔的视野和时代背景。好的 旅游 文学吸引我们之处,在于讲故事的同时带着读者去追寻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我与他者、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关系,拓展我们生命体验的广度和深度。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