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像外景用反光板的技巧

人像摄影补光技巧 教你如何用好反光板

简单的谈谈我到现在为止对反光板使用的一点认识和经验(也只能简单的说,复杂的说不了)。反光板的使用中,比较关键的,首先要考虑的几个要素是∶角度、高低、强度。然后还有一些是∶面积、数量(光源点的数量)。

A、角度

这个角度指的是被摄主体为中心,[被摄体-----相机]与[被摄体-----反光板]之间的角度。如何选择和设置反光板的角度,一般来说要根据被摄体的特征来决定。

这张片子是一张十分明显的补光失败的例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补光的角度过于偏,也就是离相机过远。

一般来说,拍女性人像的布光,应该适当的使用小光比,尽可能的使用柔和的光影来表现女性柔美的一面。而这张片子的光明显偏硬。同时由于反光板的位置过于偏,在鼻子右侧造成了很重的阴影,使MM脸部的线条变得生硬。加上反光板打得过强,更使MM变得魅力全无(这将在[强度]部分里谈)。

再说说角度以及位置的配置。反光板的配置也是要根据现场的主光位置来适当的布置。一般的情况,主光与反光板配置在拍摄轴线(镜头轴线,或者说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两侧是常用的手法。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主光为从画面的左侧照射过来的侧逆又偏逆的光位,但是画面里的背景是左暗右亮的时候,反光板可配置在轴线的左侧。

B、高低

反光板配置角度的高低,是一个直接影响被摄人物脸部线条,层次以及直观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我们知道,高光位会在脸部形成比较重一些的阴影,而这些阴影所造成的直观效果是人物显得瘦削;那么低光位因产生的阴影不是很重,人物就显得略微丰满。

但是这些也只是一种套路而已,因为每个人物脸部的线条都不尽相同。有圆线条的脸型但还是相对棱角分明;也有瘦弱型但线条饱满的脸型。比如,鹅蛋形脸的MM,不论高光位还是低光位,都不会太难看。同时,单单是反光板位置的选择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机位选择或者被摄者的角度选择,这不是这篇文章讨论范围,就不多说了。

C、强度

也可以说反光板打到主体上的亮度。也许有朋友会问,反光板打上去就是那么亮了,又不能调整输出功率的。非也非也。。。

反光板的反光是中心区域亮,越往边缘越暗,而且是相对比较均匀的。手中有反光板的朋友,只需在晴天,将反光板对准一个物体试试就能很明显的体会到这个效果。但是,这个亮度递减区域要比中心等亮度区域小很多。(过于小的反光板可能不容易看清,因为本身中心亮区就不大,加上反光板的亮度递减区域也比较小,小反光板的这个区域就更小)。

一般使用反光板最多的就是这个亮度递减区域。利用这个区域可以打出随心所欲的照度效果。我见过很多反光板失败的片子,这里也有不少朋友贴过此类片子。最多的问题就是一说用反光板补光,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将反光板的光全部反到MM的脸上。结果造成的效果,不是MM脸部过曝,就是背景欠曝。(当然,背景同样是比较明亮的时候也许不会)还搞得MM睁不开眼睛。

这样不讲究反光板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打反光板是不可取的。当然,相对比较正确的,恰当的打好反光板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为使用反光板补光,等于是给被摄体增加了一个光源,与用闪光灯或者室内影室灯造型是一个原理。而灯光可以随意的控制输出功率,可反光板就不是那么好控制的了。

你能说你给反光板减1档输出?或者让打反光板的人[给我减2/3档]? 即便你用测光表控制光比,控制到1:2,打反光板的人只要手微微一动,你刚测好的1:2也许就变成1:3或者只有1:1.5了。哈哈!:D:D:D

只有真正的反光板高手,如电影厂里的老资格照明师(工),那是可以做到他只需看一眼你选用的背景,MT的Pose,你使用的焦距,他就知道大约该在哪个位置打反光板,然后抬起反光板就可以打个八九不离十。你只需做一些细微调整,[再撇掉一些;再足一点]。哪怕你给MM说戏,他把反光板放下,正式拍的时候再举起,仍然基本上是你刚才调整过的效果。那是真正的Pro。

而我们一般拍片的时候,是很难有这样的高手来为你打反光板的。因此控制反光板所反射出来的光,成为一般利用反光板补光里最大的一个难题。说到底就是利用反光板来控制光比。而这个控制光比的问题就不是在这里用几句话能说清的问题了。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以及对MT的特点做出判断。

这经验和判断能力是要靠胶片喂,加上自己的悟性不断练习才能提高。或者靠高人,老师在身边指导。下面贴的两张是我觉得光比控制比较成功的片子。

图②∶控制光比在高亮度前景中突出MM的眼神

图③∶补光使MM脸部的层次达到最柔美的效果

同样是我觉得利用补光(有时未必非要是反光板,尽管我们这里谈的是反光板,但是万物归宗,其原理是一样的)来表现被摄者最佳效果的例子。

图②的补光是利用反光板。(注∶这是我这次拍摄中,这位打反光板的家伙为我打得最好的一张。;-0;-0;-0 他是一个初学者,喜欢人像,就买了一台1N+EF85mmF1.2L,说要跟我学拍照,我们就出去拍了这么一次,后来就没联系了,嘿嘿!!!)。当时是接近顶光的侧逆光,不用反光板肯定是不行,是在一条小河的当中拍摄,同时又用了桦树杆做前景和MM的支撑点,相对来说MM脸就比较黑了。

从片子里可以看出,MM脸部的补光不是[全反]的。(反光板全部反射到被摄体上,我们称为全反,那么反一半的亮度就成为半反或者撇一半,反1/3就叫撇2/3了。)因为树干下露出的那一点点黄色的衣服是很亮的,同时树干的下部也比较亮。这里要提到一个打反光板的技巧 ------- 不是全反的时候往哪里撇反光板的光。(请注意这是一个技巧,不等同与开头提到的反光板使用的要素)。往上(头顶上面)往下,往左,往右都可以撇。但怎么撇是最合理也是最右效果的呢?

图②这幅片子我在拍的时候,因为周围环境都比较亮,而这位MM的脸本身比较黑,加上又半藏在树干和她自己的手的后面。因此我想制造一个相对暗层次里的一双眼睛的效果。当时那个为我打反光板的家伙一下子全反上来,我让他往下撇,一直撇到几乎都快没了,我才说∶OK。

这样既让脸部增加了一些密度,也造出一点眼神光,但是可以达到脸部与树干和手臂形成一定的反差。让相对暗的脸上那一对眼睛更抓人一些。(其实这也是一个摄影的密度控制技巧 ------ 大面积高密度中的一小块低密度与大面积低密度中的一点高光。因为白色中的一点黑与黑色中的一点白,那[一点]总是最抓视线的部分)。

图③是一个利用补光将被摄人物脸部的光比压到能接受,能区分的最小程度的例子。从画面里可以看出,有3个光源 ------ 左侧的主光,正面偏右的辅光以及右侧的轮廓光。尽管轮廓光不是十分的清晰,但是从右侧的头发上仍然能辨别出来。而这幅作品里是将MM脸部的光比压到最小的程度,但又不是形成大平光的效果。小光比形成的低反差可以衬托MM柔美的脸部曲线。但仍然有明暗区分,仍然有立体感。这就是这幅作品布光成功的地方。

D、面积

这面积有两个方面:反射到被摄体上的面积和在眼睛形成的眼神光的面积。被摄体上的面积其实和我在[强度]里说的[撇]的方向有关。一般来说,半身人像,撇的时候如果没有前、后景,可以向两边撇,这样就不太容易出现反光板打得面积过大,造成其他部分亮度过高抢脸部的戏的问题。而当有前、后景,的时候就可以向上撇。如果象图②那样是有意制造前景的高亮度的话,自然没问题了。

眼神光的面积我觉得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常听说眼神光不能过大,不能超过瞳仁(也称眼黑)的1/3,否则就象白内障的感觉等等。

这张片子里的眼神光还不是最典型的专业人像拍摄的作品(同样不是我拍的),眼神光还不是很大。但是也不小了,看上去的感觉已经快要占到瞳仁的1/2了。但是却一点都没有白内障的感觉。 等我找到更说明问题的片子后再补上来。

为什么呢?------ 还是一个光比的问题!这个光比并不是脸部的明暗比例,主、辅光比例。而是主光与脸部,脸部与眼神光的关系问题。片子里有十分明显的从右侧过来的高光,MM的胳膊上也有已经毛掉了的高光,脸部也有毛掉了的高光。那么,在这么多的高光色块陪衬下,眼神光的面积大一些也就无妨了。比较忌讳的是∶在暗背景,脸部又无明显的高光时,瞳仁里却有相对大面积的眼神光。因为这样的眼神光不自然,不合理,不符合视觉效果。如图③,因为周围的照度相对平均,因此眼神光的面积就不是很大。不过我觉得他正面的补光是用的闪光灯。而闪光灯因为是点光源,一般是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眼神光的。

如果有条件,最好使用两块以上的反光板。一块在通常的高度上补光,另一块放到低一些的角度,也可以近一些,冲淡脸部的阴影,同时又可以在眼睛里增加一个眼神光,某些环境和背景的拍摄时会显得更自然一些。

如果再有条件,可再使用一块为被摄体勾一个轮廓光,使片子更有立体感。如果把反光板使用中的这些要素,在掌握上从难到易做一个排列的话,那么这个顺序是∶强度>角度>面积>高度>数量 。就是说,最难掌握的也就是最关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