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结构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现状: 要素未能协调发展, 各要素自身未成体系

1 旅游产品单一, 产品组合未形成体系。

2 旅游交通运力不足, 制约了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3 旅游接待设施与旅游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4 旅游商品适应性欠佳, 在游客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偏低。

5 餐饮业量大、面广、质低, 缺乏有特色和文化品味的产品, 导致餐饮业竞争力不强。

6 先导行业不够突出, 经济效益不佳。

(二) 成因分析: 旅游综合经济与部门分割存在矛盾先外后内发展模式的影响企业未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

1 综合经济与部门分割, 是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一个特征。

2 海外、国内旅游供给缺乏替代性。

3 总体说来, 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进入市场, 成为市场的主体。

(1) 自主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2) 小、散、弱现象突出, 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

(3)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同时存在,市场秩序混乱。

4 教育、培训事业落后, 人的素质不高。

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上述旅游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形在各旅游地普遍存在。在当初规划与开发这些旅游地时、基本上是按照观光旅游体系进行规划设计的, 没有想到还有度假旅游、专项旅游这些旅游形式, 更没有听说过生态旅游& 这类的新概念、新理念。因此,在产业结构布局时, 主要考虑的是观光游客的需求, 就是在观光游客方面, 也主要考虑的是外宾和国内公差人员的需求, 所以使产业的供给体系很不完善。当我们再回头审视旅游地的产业结构时, 就发现了结构的普遍失衡。因此, 所以说, 旅游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 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除每个旅游地有自身的实际情况外, 仍有普遍法则可循。

(一) 旅游景观业: 发挥资源优势, 强化产品特色, 改变旅游地产品类型单一的现状, 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1 确立景观业的主导地位, 集中人、财、物加强品牌产品、新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加强旅游网络建设。控制游览部门发展规模, 重视旅游产品等级质量的提高。

2 加快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开发。

3 扶持会展、休闲、宗教、生态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

4 加大旅游营销的力度。

(二) 酒店业: 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品体系

1 合理的空间布局。

2 提供多样化的供给,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 交通运输业: 降低门槛, 加强服务, 灵活机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特别是在飞机票价上应实行低门槛策略, 不能在交通费用的支付上让游客感到明显的经济压力。

1 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实现民航、铁路、航运、公路交通票务和网络预订系统, 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 旅游中心城市特别是西部旅游中心城市的航空港应增加直航航班和到海外主要客源地的包机。

3 铁路客运在提速基础上多增加夕发朝至列车车次, 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列车的设施和服务。

4 逐步改善中心城市到各大景区的道路交通

(四) 餐饮业: 挖掘文化特色, 突出规模效应。

1 加强对餐饮产品的文化包装, 在餐饮产品开发中, 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对餐饮产品实施全方位包装, 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2 在中心城市和风景区依托的中心城市应形成餐饮企业集群, 在地域上相对集中, 并进行园林、生态的环境营造。

3 挖掘地方名食, 并对传统品牌提高其工艺水平, 不断推出新品牌。

(五) 旅游商品: 增加投入, 创新机制, 苦练内功。

1 改变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状况, 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集群。

2 改进旅游商品的包装, 力争在短期内扭转旅游商品外观设计大大落后于一般的工业品的情况。

3 形成科研、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的体制。

4 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规模介入。在旅游发展统筹资金中专门设立旅游商品发展基金和经营风险基金, 在一定优惠的条件下有偿使用, 逐年回收、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5 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和完善的营销体系。

6 创立将传统手工艺生产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的机制。

7 对经营旅游商品的商店, 实行定点经营制度, 在重点旅游城市开设旅游商品免税店和外币商店。

(六) 娱乐业: 完善产品体系, 增加适合大众

(七) 旅行社业: 壮大规模, 提高竞争力。旅行社是旅游市场运作的主力军, 是旅游业的先导行业, 它与旅游业其它部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高度关联性, 对其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带动、改造和变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