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的疾病诊断

1.病史在急性腹泻中,特别是在感染性腹泻中,详细准确的病史对明确诊断的帮助很大。如在肠道感染性腹泻中,若患者有食用不洁食物的病史,且同食者有多数人发病,即可初步判断为食物中毒。

2.年龄和性别:细菌性痢疾发生于各种年龄,但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阿米巴痢疾以成年男性多见,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则多见于婴幼儿,双糖酶缺乏症、肠结核、肠道寄生虫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癌和胰头癌则主要见于中老年。血管硬化所致大肠缺血性腹泻主要见于老年,肠易激综合征则以中年女性为主。

3.起病和病程:急性腹泻以感染性占大多数,需询问流行病史。急性菌痢常有和痢疾患者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霍乱在沿海地区相对多见,在短期内呈水型或食物型暴发流行,可沿交通线传播,内陆患者常有到沿海旅游及食用海鲜等病史。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常于进食后2~24小时内发病,常有同餐者先后发病。旅游者腹泻常在热带发展中国家旅游时发生,可在抵达旅游地后2~3周内发生腹泻。中毒者有毒物摄入史。艾滋病常以腹泻、消瘦起病,应详细询问性病和药瘾史。食谱的改变如进食牛奶后腹泻者,应考虑乳糖酶缺乏,服用药物者也可引起腹泻。手术后、老年或有休克患者,尤以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应考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或假膜性肠炎可能。

急性起病、病程较短,腹泻呈持续性而非间歇性,夜间腹泻,伴体重下降、贫血,血沉增快者,多为器质性腹泻。相反,以肠功能性腹泻可能性较大,如肠易激综合征。禁食以后仍有腹泻,常提示腹泻的机制是肠道分泌过多或炎性渗出;禁食后腹泻停止,则提示为食物中某些成分引起的渗透性腹泻,如乳糖酶缺乏症。腹泻时发时止者,可能为阿米巴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

4.粪便性状:小肠源性腹泻大便量多,次数较少,大肠源性腹泻则次数频繁,大便量少,常伴黏液或血液。急性菌痢先为稀便后呈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所引起的肠炎,亦可有同样表现。此外,还应除外急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和胃肠型恶性疟疾。典型阿米巴痢疾大便为深红色果酱样。粪便稀薄如水,伴明显恶臭、呕吐者,多见于食物中毒性感染,食后2~5小时发生者,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食后6~24小时发病,则以沙门菌、变形杆菌、A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者可能性大。腹泻呕吐物呈米泔水样,失水严重,应考虑霍乱。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大便带有恶臭,呈紫红色血便。尿毒症时亦可有血便发生。

腹泻以便血为主者应考虑小肠淋巴瘤、肠结核、结肠癌、恶性组织细胞病和缺血性肠病。脂肪性腹泻者,因其脂肪酸及羟基脂肪酸对肠黏膜刺激,水电解质分泌增加表现为水泻,大便油腻,量多,气味难耐,不易从便池冲洗,如胰腺病变、乳糜泻等。糖吸收不良者常有肠鸣、腹胀、大便有泡沫及酸臭味,除见于脂肪泻外,大便恶臭者,尚提示未吸收的氨基酸由细菌腐败分解,见于小肠淋巴管扩张所致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疾病。

大便量多而水样,提示分泌性腹泻,如结合胆酸缺乏、VIP瘤、促胃液素瘤或肠瘘、小肠切除等引起。粪便中仅见黏液无脓血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有大量黏液者,提示结肠绒毛状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