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平遥古城行(图)
山西平遥古城是中国整座古城较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两座古城之一。自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申遗”获得成功以来,它深刻改变了平遥人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平遥的发展轨迹,为平遥发展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给平遥老百姓开辟了财富源泉,拉开了平遥文化复兴的序幕,守住了平遥人的精神家园,让平遥自信地走向世界。
中央电视台下集结(摄影:冯赣勇)
2005年9月2日,记者应邀参加了一次北京爱车组织的自驾山西之旅,而平遥古城就是首个行程。当天凌晨五点半,来自京城四面八方的20多辆车子汇集到中央电视塔前的广场上。六点十分,参加自驾山西游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离了静谧的京城,踏上了前往山西的旅途。车队沿京石、石太、大运等高速公路行驶,大约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行程,于当日下午两点半顺利抵达山西游的第一个景点—平遥古城。
自驾山西游车队(摄影:冯赣勇)
车队驶进平遥古城的壮观景象吸引了当地众多百姓及游客们的眼球。在平遥大戏院前的停车场,车队的20多辆车子居然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位置。车队下榻在平遥明清古街上的一个名为丰颐昌民俗宾馆内。
平遥收费站(摄影:冯赣勇)
驶入平遥新城(摄影:冯赣勇)
可惜在那次戏剧节采访中,因当时计划中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故只转了平遥明清古街就打道回府了。而这次的自驾山西游,终于弥补了上次的遗憾。
进入平遥古城(摄影:冯赣勇)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 历史 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
北门城楼(摄影:冯赣勇)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
城墙上的步道(摄影:冯赣勇)
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 历史 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平遥古城墙垛口(摄影:冯赣勇)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使平遥古城在当时具有相当的规模。
瓮城(摄影:冯赣勇)
载着近五十名会员的几辆 旅游 观光车在平遥古城中穿梭。平遥以明清古街上的市楼为中心,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沿途的这些古朴建筑令车友们目不暇接。
古城小巷(摄影:冯赣勇)
观光车首先来到古城北门参观古城墙。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民居小院(摄影:冯赣勇)
如果站在高处俯瞰平遥古城,你会看到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古城***有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
从城外看古城墙(摄影:冯赣勇)
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折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
城墙上看古城(摄影:冯赣勇)
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平遥县衙门首(摄影:冯赣勇)
从城墙下来后,车友们来到古城的平遥县衙参观。据相关资料记载,县衙,是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基层单位,源于春秋末季,当时,秦灭六国,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此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县始终是封建政权的基层组织,主持县衙的官员亦被称作当地的“父母官”。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衙署已属罕见,除直隶总督署、南阳府衙、霍州署以及内乡县衙外,平遥县衙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一座。
参观平遥县衙(摄影:冯赣勇)
这座古县衙,位于平遥城内西南部之政府街(旧称衙门街),坐北朝南,南北中轴线200余米,占地面积26000余平方米。始建年代无考,据旧县志载,明清时期都曾有过大规模的增建与改筑,始成后来的规模。
县衙亲民堂(摄影:冯赣勇)
衙门外东有风水楼,南有照壁,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仪门、牌坊、六部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建筑。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尚有土地祠、戏台、粮厅、督捕厅、牢狱等建筑,主从有序,符合封建时代官府衙门前朝后寝的格局特点。
县衙思补堂(摄影:冯赣勇)
其中大堂也叫公堂、正堂,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是整个县衙中主要建筑物,矗立在高于地面2尺余的台基地上,显得雄伟壮观。
平遥县衙大仙楼(摄影:冯赣勇)
二堂在明代叫退思堂,也叫思补堂。这里主要是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县办公中间临时小憩或幕僚商议政事的地方,因此,叫作退思堂。内堂亦称内宅,知县不但在此宿居、读书、办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开案件也在此审理。
平遥县衙大牢(摄影:冯赣勇)
听导游说,近年来随着平遥 旅游 业的迅猛发展,平遥的 旅游 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其中平遥县衙“升堂审案”的项目每天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
平遥留影(摄影:曹群)
可惜这一古老的“庭审纪实”却没能领略一番。但平遥县衙内古时的大牢、残酷的刑具、威武的公堂等都给车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县衙观风楼(摄影:冯赣勇)
离开平遥县衙, 旅游 观光车载着车友们来到了有着中国金融史开山鼻祖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参观。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
日升昌票号门首(摄影:冯赣勇)
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
票号院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铁帽子和铁鞋(摄影:冯赣勇)
在车队前往平遥的路上,车队总指挥曹群给会员们留下了一个有关日升昌票号内“铁帽子与铁鞋”寓意的问题。于是,来到日升昌票号的车友们在参观之余最为关注的就是票号内的这两个物件。而对日升昌票号内铁鞋、铁帽子的兴趣,无疑使游客们对平遥的日升昌票号记忆尤深。
平遥古城西大街(摄影:冯赣勇)
徜徉平遥古城的西大街、明清一条街是来平遥观光的最后一项。在这两条街上,鳞次栉比的古朴风格的商铺及各类博物馆交相辉映。随便走进哪家民俗博物馆都是一段展示平遥灿烂文化的 历史 。而平遥牛肉、石头饼、山西醋等平遥的土特产品更是在这两条街上比比皆是。两条街遛下来,车友们个个满载而归。
明清一条街(摄影:冯赣勇)
夜晚的平遥古城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街上的店铺前红灯高挂。穿梭的人流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古玩、工艺品、土特产品店其间还有着现代韵味的酒吧和桑拿、按摩美容院,为这座古城平添了几许浪漫的色彩。
平遥古城市楼(摄影:冯赣勇)
当晚下榻的民俗宾馆内虽然也有着现代卫生间,但客房内砖砌的炕,炕上的四方小桌等一干的中式家具,使车友们有着一种返朴归真之感。许多车友们在返程的交流中都念念不忘这个只过了一宿的平遥丰颐昌民俗宾馆。
街上酒吧夜景(摄影:冯赣勇)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是其一。出古城北门向东北有镇国寺,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十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殿内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夜游明清街(摄影:冯赣勇)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方向、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双林寺。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事实上古城之宝不胜枚举。
民俗宾馆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充满了魅力。在时下许多文化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的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它在中国 历史 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 社会 、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