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横断山 横断山区
早在两亿多年前,印度大陆北漂与欧亚大陆碰撞,两大板块挤压的结果,凸现了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位于青、藏、滇、川四省区的结合部,亚洲许多大河如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发源于此。这里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峡谷两岸落差一般在2500米左右,“隔江听得见,相逢需半年”。
寒冬,记者驱车千余公里,来到横断山区,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三江”上游生态好
洁白的雪峰,墨绿色的松林,金黄色的草场,依次往下,便是缓缓流淌的清澈河流。这是记者初冬时节沿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上游采访时经常看到的美丽景色。
11月中旬,记者从拉萨出发,经过数十天的颠簸,由西向东,翻过无数南北走向的山脉,抵达横断山深处。前些年,“三江”上游林木砍伐现象严重,山坡上时不时可看到一些横七竖八躺着被遗弃的树木。俗话说“靠山吃山”。过去,横断山区的群众炊饮、取暖每户人家一年就得烧掉十几立方木材。仅昌都地区每年群众维持生活需要就得消耗木材150万立方米左右。记者在横断山区好几个县都看到,当地人将数根直径一米多粗的圆木劈作烧材,劈木材的人对记者的惊讶不以为然,说:“烧这样的木料在当地是家常便饭。”
横断山区群众的民房外墙基本都用圆木垒砌,木梁木柱,室内全是木地板,盖一幢民居至少用掉100多立方木材,讲究一点的则需200立方米以上。
现在,“三江”流域广泛地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路经西藏江达县,但见山谷两侧的山体土石部分已大部分被灌木和新生的林木覆盖,一块块“保护天然林”的水泥碑赫然立在路旁,警示人们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
森林覆盖率达70%多的芒康县红拉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10万多公倾。站在芒康县海拔4180米的红拉山口记者看到,在山坡低矮而茂密的灌木丛中,醒目地立着一排高大的“严禁猎杀野生动物”标语牌。在微微的山风中,红拉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道吉对记者介绍说,由于采取了禁伐禁猎等措施,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明显增多。现在山区主要有三群滇金丝猴,最大的一群有400多只。
为了保护“三江”上游植被,位于金沙江上游西侧的江达县将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还林,总面积1万多亩。金沙江上游东侧的四川省德格县封山育林责任到人。素有“川藏线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下的德格色曲林场,将47万多亩林地、灌丛地、未成林造林地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并且从1998年开始,用10年时间在门扎寺新造林近2万亩。澜沧江上游的类乌齐县封山清林,将过去林木砍伐后残留的树桩清除,替代以前的原木烧材,并不准再砍伐成材的林木,保持山清水秀本色,致力发展旅游业。
天津援藏的江达县县委书记赵华山说:“政府部门已实行封山育林,同时也在考虑用新型建材替代木材建房,用小水电和太阳能替代木材解决做饭取暖问题。县里在现有的一座1000千瓦的小水电站基础上,准备利用当地山高谷深、河流众多、水能蕴藏量大的优势,再建造一座3000千瓦的水电站。”
大山深处访藏家
西藏类乌齐县觉恩卡村地处横断山区深处,山坡下的紫曲河是澜沧江的支流。记者乘坐的县委的北京吉普爬山涉水,费尽了力气。一路上真担心这辆旧吉普散了架。好在沿途山峦叠翠,溪流潺潺,三五成群的牦牛在山坡上悠闲吃草,我们的心情慢慢地放松下来。
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半牧半农,远离拉萨1000多公里,是自治区的双文明先进村。今年已62岁的村委会副主任扎巴江拥告诉我们,全村***18户、185人,温饱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来到扎巴江拥家。这是一幢上下各6间二层楼房,楼顶上安放着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太阳能光电板。扎巴江拥颇为自豪地说,家里14口人,有60多头牦牛,还有24头奶牛、32只羊、6 匹马,最好的牦牛每头能卖到3000元,平均能达到2500元。他说,家里每年可卖9头牦牛,收入相当可观,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一应俱全。
扎巴江拥两个儿子都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大儿子白玛是铁匠,但也是个民间画家。宽敞的正屋约有40平方米,屋中央放置的铁质火炉,就是白玛亲手打制。同时,白玛还是村小学教师,是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扎巴江拥的小儿子多加是木匠,家里一应家俱均出自多加之手,柜子、梁柱上的花草、人物彩绘则是白玛完成。
我们要求看看村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人家。于是,翻过一个小山坡,来到扎顿家。44岁的扎顿全家10口人,6间半新的房子是1991年盖的。院子里停放脱粒机、播种机等农具,最吸引人的是一辆崭新的摩托车,价值5000多元。扎顿说着很难懂的山区藏语,通过翻译,我们才知道,他家有牦牛56头,羊7只。指着门前堆积的建筑材料,扎顿告诉我们,明年再卖几头牦牛,盖一幢新楼房。
扎巴江拥边走边说,靠养牦牛,加上种青稞、挖虫草、外出务工,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木板车变成了拖拉机,藏式地毯、雕刻家俱、高压锅成了群众家中寻常物,电视机、VCD、太阳能开始步入普通藏民家庭。群众送子女到寺庙的也大幅度减少,儿童入学率多年保持在98%。
巴塘弦子有传人
曲措老太太是四川省巴塘县远近闻名的跳“弦子”高手。受她的影响,两个孙女也爱上了弦子。大孙女把巴塘弦子带到了就读的成都卫校,小孙女在县中学也是跳弦子的高手。
能歌善舞的县人民小学19的岁藏族老师冬梅是曲措老人已记不清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冬梅和县幼儿园的老师贡卓玛、杨雪梅一起经常练习弦子,然后又在单位开设“弦子”舞课,把巴塘弦子传授给学生。
地处金沙江畔和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的巴塘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弦子之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弦子”,是藏族传统的民间舞蹈,集诗、琴、歌、舞四者为一体,易唱易记,适合群众集体歌舞,领者拉着胡琴,三、五人可歌可舞,上千人亦可同欢***舞。 男女老少甩开长袖歌舞,女性舞姿以柔美见长,男性则刚劲豪放。
眼前78岁的曲措,满头银发,手柱拐杖,步履蹒跚,记者心中疑虑道:她就是巴塘跳“弦子”的高手?但一说起巴塘弦子,老人立刻来了精神,两眼炯炯,腰也直了。她丢了拐杖,哼着曲调,舞步轻盈地跳起来。
这里流行的俗话说:“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曲措老人自豪地告诉我们,在巴塘,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黄发小儿,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歌欢舞,围着火塘跳个通宵达旦,甚至跳上两三天也没有倦意。老人说,她没有专门学习,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因为弦子跳得好,当年巴塘“弦子美人”曲措引得众多小伙子的追求,她最终选择了会体贴人的汉族小伙子方绍云。说到这里,曲措脸上泛着红光,羞涩地笑了。
老人拿出相册,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说,这是40年前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弦子队的合影,当时有队员30多人。说起曾给外国友人表演过自己拿手的节目,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现在因为年纪大了,只在左邻右舍有喜庆时,才去助助兴。平时主要给年轻人传授技艺,教授过近40种古老弦子。前几年四川、北京、浙江还来人专门向老人学习巴塘弦子。
40来岁的扎西是巴塘跳“弦子”舞有名的领舞人。他胡琴拉得好,舞跳得当然更好。7岁随父学艺,不仅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演出过,还应邀到香港表演横断山区独特的“巴塘弦子”歌舞。 巴塘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冯光富介绍说,县里现有农民弦子队、机关干部弦子队、学校弦子队、老年弦子队等,1万多人的县城经常跳弦子的就有3000人左右。
在我们要离开时,曲措老人仍舞兴不减,一曲接一曲地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