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地理解题技能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本次小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发现要使学生真正提高地理图形能力,在实际中,可以从读图、析图、绘图以及图形整合、地图要素的想象延伸与对比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与建议:

1.读图

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因此,读图是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学会了从地图中提炼基本信息,再针对相关题目进行拓展延伸,从地图中挖掘出更多的地理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析图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1)一般图形的读图步骤:①先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主题。②熟悉图例,图例是对地理事物的形象简化,是阅读地图的钥匙。同时,熟悉图例体现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学生通过熟悉图例,懂得了地图中各种符号或颜色的含义,实际上就初步完成了对地图符号的形象思维过程。③读出横纵坐标的名称,读出地理事物分布等。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奠定了基础。就为地图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不同类型的图形阅读时解题思路不同。

学生要正确读图,不仅要掌握正确的读图顺序,还要掌握图形的特点。

①地理分布图:地理分布图是最常见的一类地图,如:必修一中昼夜半球的分布,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洋流的分布,不同自然带的分布,必修二中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工业与农业的分布,必修三中涉及到的不同区域等等。关键是先要熟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如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图中E地所属的板块是(单项选择)A.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答案:D

解析:本题关键是依靠经纬线定位,70°W-80°W,10°S-20°S应为南美大陆,所以E所处板块为美洲板块!这类图中有些标有经纬网,要提高读图的准确性,那么就要求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头脑中形成有重要经纬线组成的地球轮廓图,平时多转动地球仪。换句话说,学生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所穿过的地理事物,或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经纬线范围等。

②地理统计图:用以表示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主要形式有:等值线图、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一般必修二中的人文地理多用地理统计图来呈现。这类图非常符合一般的读图步骤,即先看图名,反映的是哪方面的规律,二看图例坐标,找出要分析哪些因素,三根据坐标找出最大,最小或最高、最低以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如图“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回答A地比图中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小),答案:小。解析:这种等值线弯曲和两边比较的题目比较常见,可以区分地形高低、寒暖流等。这类图通过读图分析要明白并记住一个***同的规律,就是“凸高(指数值高)则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凸低(指数值低)则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

总之,要做到对地理图形的正确分析,就需要让学生平时多练图,勤翻地图,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2.析图

读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果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么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就是在前面读图的基础上,根据题意,进一步去分析图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事物分布及差异分布是何原因;②“有何关联”,各类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分布有何内在的因果关联;③“怎样演变”,区域地理环境或地理事物的演变趋势如何。

如:“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 该地区发展农牧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有?A.热?量不足?B.水源不足?C.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D.气温日较差大。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地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农牧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等。其实是本图的隐含信息,要求学生挖掘出来。根据所学知识,要分析出本区图中没有显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河流为内流河。地形为盆地,周围是山地。人口集中的区域是山前,沿山前冲积扇绿洲分布,这是内陆干旱地区的分布特点。

3.绘图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体验环节,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而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或者很少使用,可能高三较多一些。

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一些绘图方法,并让学生自己绘图,加深印象。

(1)描图:这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即利用课本插图与空白的暗射图,有些可用用彩色笔勾描所要复习的地理事物。①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②要运用各种线条、颜色与表达方式。不同性质的地理界限可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颜色无论是点、线、面均应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别。③有些要配以适当的注记。

目前地理教学中,由于高三年级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画了大量这类图。如学生画图--图1?气候类型分布图。

(2)画简图: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简化、缩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区域、某一问题。地理简图的设计,须注意:

①简图轮廓要尽可能地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②一张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并以这些“事象”作为记忆的基点,然后联系更多的知识内容。③一张图中有时可以同时包含几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气候、矿产、城市等),来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但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各种地理要素按适当的顺序逐次出现,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如学生画图--图2中国铁路分布图。在画地图时,提醒学生注意第一步骤:画铁路线象数学上画直线先找点再连线一样,先画出铁路线经过的城市,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先按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画东西向干线,再按由东到西(或相反)画出南北向铁路干线。第二步骤:国家级的、地区级的和省级的要用粗细不同的线条。铁路线和城市的图例和注记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

(3)注重图文的转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表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象是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图文转化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经常进行这种图文信息的转化,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图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学生月考题,苏门答腊岛

(4)填充图

填充图亦称空白图或暗射图。它是将地理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学习技能的途径。利用填充图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对地名及位置的记忆,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填描地图的能力。更是为学生探索性学习提供的实践素材。

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练习册以填充图册为主,只要是图册上要求的全部会指导学生填好。

如选修3旅游地理填充图册P5、P6、P12、P19,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P3、P12、P15、P5、学生都充分的填写了。

但是要真正达到填图的真正目的,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会更高。①备课时,不但要认真完成填充图练习,而且分析其中的知识点。课前充分准备。②指导学生看图例和注记、明确地理事物的地图表示;再结合《地理图册》和课本插图复习有关课本内容,力求所填内容正确、位置准确,把填图练习真正作为学生巩固地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③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地理要素符号的描绘要规范统一,以课本图例为依据。④力求整洁、美观。

4.图形整合

(1)图形简化。

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如:世界各大洲分布图,绘图步骤:1.绘制纬线定位。2.绘制亚欧大陆,即绘制一个等边三角形。3.在亚欧大陆的左边中点处绘制非洲大陆,其两腰等于亚欧大陆的边长,其底边等于边长的一半。4.绘制南北美大陆,可一笔绘。从北美西北角做起始绘图点,向东南延伸过赤道,折向西南,过南纬?30?°在折回向东北延伸至北纬?60?°以北后连接绘图起点。5?绘制澳洲大陆。6.重绘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以表示大西洋。

(2)图形分解

一幅考生所熟知的旧图形,通过截取的办法,可以变成一幅考生陌生的新图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考查考生对一般规律特征的理解水平。

如:导学案上三圈环流题,

如:下图中,此时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半球

对于高一高二学生来说,学生拿到此类题目,图形有一定难度,关键就是对地理原理不熟悉,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图中只显示的数字可以表明是南半球,则可以看出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3)图形叠加

将两幅地图叠加,既可以对一个区域相关地理要素的关系进行考查,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复杂性的理解,又可以对二个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对比考查。

如,下图就是由1月等温线图与7月等温线图叠加而成的。此题考查的是1月、7月气温及气温年较差的分布状况。这是同类等值线叠加,也可将不同类型等值线图叠加,考查两个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形叠加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济区域与地形的叠加,资源与地形的叠加,铁路与旅游系统的叠加,可以是气候与洋流系统的叠加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叠加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对图形简化、分解和叠加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地图要素的想象延伸与对比

想象思维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读图、析图只是看到图中的表面现象肯定是不够的,不能获得对地理事物本质的认识,这就需要在表象的基础上,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读“我国两地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B、D两地区的地形差异及其成因。

(2)试分别评价甲、乙两城市近郊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3)简析A、C两地所在地形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答案:(1)B地:山地海拔高,崎岖不平;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高山和深谷,加上河流对河谷的侵蚀作用。?D地: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由于断裂下陷,流水沉积而成。?(2)甲地:有利条件是雨热同期;不利条件是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乙地:有利条件是水热充足;不利条件是光照不足。(3)A地人口容量较小。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c地人口容量较大。虽然人均土地资源有限,但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环境承载量较大。

解析:本题从图中,可以读出经纬度位置、等高线特征,从而准确地判断出甲图所示区域为秦岭及其以北的渭河平原、黄土高原.乙图所示区域为四川盆地及其以西的高原山地。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地图要素的想象延伸与对比的方法,才能再进一步判定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平时的训练中,可利用地理图册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建立思维线索,引导学生将密切相关的、同一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引申迁移,寻找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地区、同一要素、不同时间的地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还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例如,将不同时期同一城市图放在一起阅读,可以反映出该城市地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总之,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日积月累,所以我们要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