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奏“黄河谣”***赏齐鲁景 山东将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推进黄河文化 旅游 带高质量发展有了新动作。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将打造黄河文化 旅游 长廊,优化文化 旅游 布局。
山东如何讲好新时代下的“黄河故事”?
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去年10月,中***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 旅游 带。
近年来,从国家到黄河沿岸的各省区,都多次提出打造黄河文化 旅游 带的设想。作为黄河流域九省区唯一的东部沿海大省,山东文旅资源富集,是打造黄河文化 旅游 带上的重要一环。此前,《纲要》一经公布,山东省政府就在去年年底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结合资源禀赋、区位特点,谋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战略布局,构建“一轴两带贯通、九大组团联动”的发展格局,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打造中华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出海大通道。
而最新出炉的《规划》创新提出打造黄河文化 旅游 长廊的设想,也成为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实施重大工程的重要依据。
山东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对于山东而言,黄河是连岱汇儒、济运通海、孕育齐鲁的母亲河。
齐鲁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史前的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化在山东自成一体、谱系完整;在齐国稷下学宫上演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同成为文明轴心时代的东西双壁,由此,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黄河与济水同汇,濡养了河济文明与齐文化,黄河与大运河在山东构成十字枢纽,融汇南北经济与文化;黄河治理的河工水利遗迹、人物传说与地名故事,伴随治水过程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源远流长的 历史 文化,山东在打造黄河文化 旅游 长廊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在李小波看来,山东享有五大优势:首先是儒家文化的厚度,齐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文明母地,具有源地崇拜的核心优势;其次是山岳文化的高度,在黄河名山体系中,三山五岳独树一帜,泰山为五岳之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次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度,山东是黄河入海处,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具有“黄河入海流”的宏大气魄;还有就是生态文明的多维度,山东具有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尤其是黄河入海口的河海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新生的生命***同体;最后则是国家 旅游 风景道的风度,作为黄河风景道的海洋起点,溯流而上,山东形成了文化遗产高度、景观美誉度、品牌推广力度和文旅产业强度的 旅游 综合体。
如何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数据显示,山东沿黄河的9座城市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18项、省级非遗名录619项、市级非遗名录2491项、县级非遗名录7015项,分别占到该省各级非遗名录总数的63%、58%、60%、54%。此外,山东省***有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沿黄河区域9个,占比7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指出,山东将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高水平建设儒家文化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山东篇章,构筑黄河文化交流传播阵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明确山东在黄河文化发展弘扬方面的战略定位——黄河流域文化“两创(创造性与创新性)”大平台。
那么,如何做好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李小波认为,要处理好几大关系:根与魂的关系,以文化为魂, 旅游 扎根;保护与弘扬的关系,以文化设施保护传承遗产价值,以 旅游 产业弘扬时代价值;故事与叙事的关系,以文化故事为底蕴,以 旅游 叙事为展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核心价值观,连接并融入世界文明之河。
此外,《规划》还提出,将***建黄河流域合作发展平台,深化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 资源开发、 旅游 品牌打造等领域的合作,实施黄河湿地保护与生态 旅游 发展计划,推动建设“黄河故道”生态文化 旅游 协作区,联合推出 历史 文化游、自然生态游、研学体验游等优质 旅游 产品,***同开展黄河 旅游 节庆活动和特色 旅游 目的地营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