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都不记得,你带孩子去旅行有什么意义?
有一次和一个同事聊到旅游的话题,她说:“孩子这么小,带他出去旅游也没什么意义,长大了他也不会记得自己去过什么地方。”确实如此,带3岁以前的孩子出去旅游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他都不记得,有什么意义。常常也有妈妈和我表达同样的想法。但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
孩子成长的过程本身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老话说“三岁看老”。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关于三岁之前的记忆少之又少,但为何三岁之前的遭遇会影响人的一生?正是因为三岁之前的人和事会一直存在于孩子的潜意识里,会影响其性格。日后孩子的诸多行为都能和孩子的幼年遭遇相联系。所以,虽然孩子不记得,但是记忆是一直存在脑海深处的,存在于无法抹去的潜意识中的。所以,关于旅行对孩子的意义,和三岁之前所有其它事情都是一样的。
但在当今这个追求物质,追求成功,追求看得见的有用的社会,旅行的意义确实不如“三岁会背几十首唐诗,会唱几十首儿歌”来的具体而明确。背唐诗唱儿歌固然重要,但是人生除了这些有用的事情,还有更多无用的事情值得去期待,去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在我看来读书和行路同样重要。
我和安爸带安安旅行的目的不在于去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名胜古迹,尝过多少特色小吃。而在于带安安看大千世界的多种多样,在于和安安一起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在于一家人一起踏上旅途的快乐,在于一家人对探索未知的一致好奇。
有人听了我们旅行的方式后,曾开玩笑似的对我说我们这是“虐小孩’。试想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于海边于草原独自扎营,每天至少七八个小时的车程,车子陷在荒无人烟的玉米地里,带着晕车的孩子坐三天的车。用东北话来说,的确够虎的。但是这是因为她不曾看到安安看见风车时的狂热,初到大连时的欢喜,以及看到草原、瀑布时的惊奇。并且我始终相信,我们大人在旅途中面对各种问题时的态度,处理各种意外时的方式,都会深深的刻在孩子的心里,成为他日后面对同样处境时的指引和方向。
最最重要的是,因为有安爸在身边,所以我敢带着安安去尝试一切未知的可能,我敢带着安安一起去面对黑暗带来的恐惧和压力。每次看到安爸牵着安安的手,或抱安安于怀中,或专注的开车,我都很感动。因为我看到了安爸满满的爱。我想安安也能感受得到他爸满满的爱。
之所以会觉得是“虐小孩”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常常低估了孩子的适应力和承受力。并且总是以己之感度孩子之感。新手爸妈们对于带娃长途旅行一个最大的担忧是孩子能否承受得住旅途的劳累,能否适应新的环境,以及担心旅途的安全。
第一次长途旅行之前我也是各种担忧,备好退热贴和各种儿童药物。并做好随时返京的准备。第二次广西之行也是如此。安安很给力,两次旅途都很顺利。事实证明,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坚强。当然,这也分孩子的身体素质,如果孩子本人体弱,还是不宜长途劳顿,可以试着慢慢锻炼,在逐渐放手的过程中,孩子总会给我们以惊喜。更重要的是大人们的感受,如果平时父母都比较宅,不爱出门或者晕车,那么必然不会喜欢长途旅行,传递给孩子的观念也大致如此,那么可以有另一种全家参与的活动,可以去周边公园,去附近动物园,重要的是全家人一起,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都行。
上个月,好友发微信告诉我说五一带孩子去了衡山爬山,又累又花钱,但后面想想还是蛮有意义的。是的,旅行是件又累又花钱的事情,但也是件累并快乐的事情,至于钱,关键看自己怎么控制,可多可少。于我而言,旅行的意义,在于和什么人在一起,而不是在于去什么地方。心若阳光,一切都可爱而美好,连路边常见的野花小草都调皮美丽;心若晦暗,无论山河如何壮丽多姿,也始终感觉周围阴雨绵绵。
从广西回来后,安安拿一个绿色的塑料袋,一头摊在暖气顶上,一头夹在暖气片的缝隙中,兴奋的告诉我:“妈妈,这是‘德天瀑布’。”还真有那么几分像!我惊奇于安安的想象力,安安偶尔会和我说:“妈妈,我们去旅行吧。”我不知道安安长大后会记住多少旅途中的事,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我和安爸看到旅行中的照片,都是幸福满足的。我们会回忆当时的情形,会感慨走过的路,也会畅想下次的旅途。即便是最狼狈的画面也会觉得十分可贵。我想安安长大成人后看到我写的游记,大概也会嘴角上扬,然后想原来我和爸妈一起走过这里啊,在记忆努力搜索,就算一无所得,也还是会感动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这就是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