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心理学研究的论文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不断的发展,由此而引起了旅游心理学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心理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旅游心理学的论文篇一:《朝圣旅游的心理学原理》

 关键词:宗教旅游;朝圣;旅游起源;通过仪式;精神 文化 需求

 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旅游起源于宗教朝圣;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人生仪式?;还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神圣旅程?;有的学者则提出了?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等。可以肯定的说,宗教旅游是人类最早的旅游方式之一。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而宗教旅游更给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带上一种神圣的色彩[1]。本文希望通过就朝圣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探究,找到它们之间一些***通的内在意涵并了解朝圣的心理学原理。

 关于旅游的起源,目前国内外旅游学界尚存异议,但有一点已成***识,那就是,旅游行为的产生是人们拥有足够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旅游动机的结果。根据艾斯特定义,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2]。

 而朝圣,顾名思义,就是指宗教信徒去圣地朝拜,是一种为了崇敬的目的,或者为了在某地求得某种神的或者超自然的佑助,或者为了例行或免除某些宗教义务,而走向某地的一次旅程。以色列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曾说过:?宗教朝圣是祖先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旅游的起源。?[3]

 一. 朝圣与旅游,人类别样的生活方式

 朝圣是人类自古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旅游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 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相比,朝圣与旅游有着某些***通的特征。 出于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朝圣者往往都忌讳自己平日随意的言行冒犯神灵的神圣与尊严,从而招致来世的因缘果报,由此,总是表现出许多众所周知的与日常生活相异的神秘特征。类似的, 纳尔逊?格雷本在《旅游人类学》一文中指出?倒换生活体验的需要?是一种?全人类普遍存在的需要?[4],从旅游心理学角度来看,旅游便正是一种寻求不断扩展,不断更新的,能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因而?人在旅途?时的思想和行为也与平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相对性,由此,一贯省吃俭用的游客往往也出手阔绰,平时严谨勤勉的旅游者也难免懒散放纵等等。

 二. 朝圣与旅游,人生历程的?通过仪式?

 在人类学家看来,朝圣和旅游与人的出生、成年、成婚、晋升、死亡等事件一样,都可以看作是生命历程中的通过仪式,是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仪式性事件,都有着一个三段式的仪式程序结构:1.分离:离家出行;2.过渡:朝圣与旅游过程;3. 交融:回归生活。

 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历程中的?通过仪式?,是主体从?世俗?步入?神圣?的里程碑。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历程中的?通过仪式?,是主体从?我者?走向?他者?的天国阶梯。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历程中的?通过仪式?,是主体从?原我?迈向?新我?的加油驿站[5]。宗教仪式将世界一分为二:?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对朝圣者而言,朝圣者经过精心准备,一旦离开故地,也就摆脱了以往?世俗?世界里的身份与牵挂,他们通过这个仪式,与熟悉的日常生活分离,离家到远方寻找圣迹,在此期间经历考验,然后以新的面貌返回故乡。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离开自己惯常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也就相应地脱离了其在世俗社会里原有的社会关系以及行为规范,进入一个全新的、与朝圣者类似的?神圣?时空。此时,旅游者之间无所谓高低、贵贱、贫富,平等单纯地交往,***同感受朝圣者般?神圣?的旅游情感体验。心理学角度,他们拥有***通的愿望和经历。

 对于朝圣者而言,信徒希望通过自己的虔诚与艰辛,得到神灵的宽恕与庇佑,完成自我升华,这是圣徒们永生不变的宗教情怀。信徒朝圣意在追求?我者?与?他者?之间的一种?象征性真实?。对于旅游而言,?我者?即旅游者,?他者?即东道主。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沉浸在东道主的? 异文化?中,品当地美食、住当地民居、着当地服装、说当地方言、唱当地民歌、与当地人交流,忘掉自我生活中的诸多忧虑与烦恼,在东道主的?他者?世界中,尽情享受异地风光与异域风情,与此同时,也感受真实的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也许正是旅游的?神圣?魅力。

 通过朝圣的仪式性过程,朝圣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世俗?原我?依次过渡到朝圣过程中的非凡?圣我?以及朝圣回归之后的再造?新我?。而旅游更为大众化,寻常化,旅游者抛弃原我,在旅游中体验心灵的愉悦,经过一番充电和改造之后回来以新我的面目融入社会。

 三. 朝圣与旅游,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现代社会,带给人们刚性的感觉,可以说,旅游就是现代人为满足其精神心理需求,而去各自的?圣地?探求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一种心灵休闲活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现代人渴望知识、友谊和理解,追求自由感、成就感与幸福感,希望借助旅游来寻求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从而不断丰富、改变、创造自己的精神素质,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和精神价值。现代旅游者的这种多样化、多功能、高品位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导致了旅游动机和旅游本质的高度精神文化性。旅游与朝圣一样,有着精神文化的动机与本质。

 现代游客被旅游目的地?圣地中心?的独特文化所吸引,游客就像历代朝圣旅行中的?香客?,旅游也就同朝圣一样,虔诚的为了寻求一种解脱,求补偿,寻求新鲜感、亲切感、自豪感的满足,抵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那一个个?圣地天堂?。旅游与朝圣一样,体现着精神文化的信仰与信念追求。众多的事实表明,在旅游过程中,现代游客在追求旅游娱乐意义的同时,更多地是追求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旅游是一种新形式的现代精神文化?朝圣?。

 从外在形态看,朝圣与旅游都是人类有异于日常生活的另类?生活方式?;从象征结构看,朝圣与旅游都是人生历程中的?通过仪式?;从内涵意象看,朝圣与旅游都是人类追求的精神文化?家园?。在旅游心理学看来,所谓?朝圣?是指为了获得精神价值,或精神康复,或纯粹表现为一种苦行和感恩的旅行活动,而实现这种活动的过程就具有人生?通过仪式?的完整程序与意义。旅游是一种相对世俗的神圣旅程,也具有人生?通过仪式?的完整程序与意义,也是为了达到带有某种精神文化意义上的目标和符号追求,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与精神上的升华。?朝圣?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旅游是一种现代的精神文化?朝圣?。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宗教旅游,进而可以说朝圣旅游,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蕴藏着人类永恒的追求。现代旅游与朝圣一样,有着精神的补偿与升华的功效。二者在心理学上都具有很典型的意义,诠释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旅游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旅游者的表层心理?消费心理 吕勤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资料来源:《旅游学概论》第47页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李天元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3]资料来源:张晓萍.?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刍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91.

 [4]资料来源:刘丽军,邓俊.原创文化的智慧性在希腊神话中的体现[J].求索,2007,(8):89.

 [5]资料来源:《旅游人类学》 彭兆荣著 民族出版社.

旅游心理学的论文篇二:《从景区旅游者心理需求谈旅游投诉》

 摘 要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游客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其中旅游投诉问题日益增多。针对此种情况, 文章 尝试从旅游者在景区游览时的心理需求入手,全面分析了旅游者投诉的原因和问题,提出景区在处理投诉时应改变以往 ?怕投诉?的心理,正确看待游客投诉。

 关键词旅游者;景区;旅游投诉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旅游业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在其为旅游者提供接待服务的过程中,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游客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是一些 热点 旅游景区,旅游投诉问题日益增多。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尝试从旅游者在景区游览时的心理需求入手,全面分析了旅游者投诉的原因和内容,提出景区在处理投诉时应改变以往 ?怕投诉?的心理,正确看待游客投诉。

 一、景区旅游者心理需求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在景区游览参观中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但 总结 起来,常见的无非以下三种。

 (一)求安全心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大都有求新、求异心理,故其选择游览参观的景区对他们来说肯定大都是从未去过的、陌生的旅游景区。旅游者进入景区游览,因人生地疏,极易产生茫然、惶恐和不安全感, 言行举止 处处体现出戒备、拘谨的心理。总而言之,游客在景区游览的整过程中始终有一种不安全心理,害怕发生意外事件,危及其生命和财产安全。这种求安全的心理在旅游者刚进入景区的短时间内表现的尤为明显。

 (二)求尊重心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求尊重的心理是最基本的心理。旅游者在景区的整个游览过程中,大多抱有?我花钱,你就必须为我提供优质服务?的想法,所以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一旦对景区为其提供的服务不满意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怠慢,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就可能引起投诉。期望通过投诉,得到补偿或重新获得应有的尊重。

 (三)求全心理

 旅游者在景区旅游的时候,对自己的角色十分清晰,大都有?花钱买享受,不是买罪受?的心理,所以他们旅游的过程中,总是期望享受到平时在家中不可能得到的服务,再加上出行之前受景区 广告 宣传的影响,认为所游览的旅游景区一切都是美好的、理想的,从而对景区的一切产生过高的期望,出现求全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就会对景区更加挑剔,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受骗、不平心理,有时候会使他们通过投诉来发泄心理的怨气和不满,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二、景区旅游者投诉的原因分析

 旅游者在景区游览的时候,可能引发其投诉的原因有很多,有景区接待服务方面的,也有旅游者自身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景区广告与事实不符

 一些旅游景区为组织招徕旅游者,在进行广告宣传的时候,标榜夸大景区事实,向游客传递不真实信息,欺骗旅游者。如:一些景区对外发布门票优惠的信息,但不标明门票包含的项目及优惠条件,误导旅游者,等旅游者到景区的时候,才发现有诸多的优惠条件;景区产品质价不符等

 (二)景区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处事 方法 简单

 由于旅游景区对从业人员要求门槛比较低,景区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中专及以下学历,整体受 教育 程度较低,素质不高,且无优质服务的意识。在为旅游者提供接待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不规范,处事方法简单粗暴,如,不能正确理解旅游者需求,向旅游者索要服务小费等。

 (三)旅游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频率日益加快,旅游 经验 也越来越丰富。大多旅游者见多识广,对旅游景区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是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一些热点景区,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产品和服务供不应求,导致质量降低,使得旅游者的满意度下降,产生投诉。

 (四)旅游者消费不理性

 旅游者在出游之前消费心理不成熟,不够理性,一味追求旅游产品的超低价,致使各旅游景区为争抢客源,采取不正当的削价竞争,从而导致旅游者到达景区游览参观时,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最终导致旅游投诉的产生。

 三、旅游者投诉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景区服务人员工作不认真,服务态度差

 景区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不负责任,不尊重旅游者,服务态度太差,服务技能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不注意个人修养,沟通能力差。

 2. 接待态度不热情、不主动,不回答游客的问询,或回答时不耐烦、不耐烦、敷衍了事或出言不逊,挖苦、辱骂游客。

 3. 动作粗鲁,拿物品给游客时,用?扔?或?丢?的方式。

 4. 不注重清洁卫生。景区的有些服务人员卫生习惯不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工作服肮脏不堪,衣冠不整,尤其夏天时候,不扣纽扣;景区环境清洁工作敷衍了事,卫生间脏乱不堪等。

 (二)景区产品质价不符、收费不明

 旅游景区的服务人员没有为旅游者提供质价相符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广告宣传与实际产品相差甚远;景区的一些项目收费价格虚高或收费项目不明,不按承诺给予优惠等。

 (三)景区的配套设施设备不到位,旅游环境混乱

 一些旅游景区存在严重的配套设施设备不到位的情况,如卫生间、垃圾桶设置距离间隔太远;景区标示牌不完善,引导标志不明显等;住宿设施档次太低,设备陈旧等。

 景区内部或周边卫生环境较差,垃圾遍地;景区内或周边?黑导野导?疯狂拉客宰客等,旅游安全隐患较多。

 四、正确看待旅游投诉

 (一)旅游投诉的类型及其影响

 旅游投诉一般分为显性投诉和隐性投诉两类。显性投诉是指旅游者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的投诉,这类投诉是目前旅游景区最常见的投诉,可以通过具体的 措施 或手段去进行处理,最终消除游客的不满。

 隐性投诉是指旅游者对旅游景区或服务有不满时,没有向任何相关部门提出投诉,而是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现不满,具体而言就是自己或者影响他人不再光顾该景区。对景区来说,隐性投诉的危害是要远远大于显性投诉的。因为旅游者的不满景区不知道,也就无从处理。这些旅游者会通过自己的?口碑?宣传,传播景区的负面形象,导致景区形象受损,同时流失大量客源。目前,绝大多数旅游景区没有处理隐性投诉的意识。

 (二)正确看待旅游投诉

 对大多数旅游景区来说,旅游投诉往往是其最害怕发生的事情。处理投诉也因此变成了景区工作人员最不愿面对的一项工作,尤其是对热点旅游景区来说,更是如此。实际上,任何旅游景区都希望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但是在工作中难免会因为种种原因或误解而引起旅游者的投诉。投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看待投诉,不能及时处理投诉。

 旅游投诉可以使景区管理者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忽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从而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旅游投诉是景区建立旅游者对其忠诚的契机,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对旅游者投诉的圆满解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其对景区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彭淑清.景区服务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 李良.旅游心理学[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

 [3] 郭琰,王会战.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旅 游心 理 学的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