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巴黎》游记
说到法国巴黎,大家会想到什么?香水、时装,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莫奈的荷花、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总之,关于文学艺术,关于美学时尚的知识,都可以在朱自清笔下的《巴黎》找到,他说 巴黎人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朱自清在文章一开头落笔就是塞纳河:
塞纳河穿过巴黎城中,像一道圆弧。河南称为左岸,著名的拉丁区就在这里。河北称为右岸,巴黎的繁花全在这一带。说巴黎是是“花都”,这一溜儿才是真的。右案不是穷苦学生所能常去的,所以有一位朋友说他是左岸的人,抱“不过河”主意。区区一衣带水,区分开两般人。
接下来他从位于右岸中心的刚果方场写起,写到了矗立在中间的纪功碑,左右的铜喷水,场东的砖厂花园,场西的仙街,所到之处,无不驻足停留,如亲临一般。
大名鼎鼎的仙街,直达凯旋门。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凯旋门巍峨爽朗地盘踞在街尽头,好像在半天上。 寥寥几笔,已经写出了凯旋门的气势。他说欧洲名都街道的形势,怕再没有赶上这儿的,称为“仙街”,不算说大话。
我对刚果方场东北的“咖啡”比较感兴趣,作者写到了坐“咖啡”和站“咖啡”。他说巴黎人喝咖啡成了癖,像我国南方人爱喝茶。
文人画家爱坐“咖啡”,爱的是无拘无束,容易会朋友,高谈阔论。大诗人Verlaine的诗,据说少有不是在“咖啡”里写的。 大家是不是很心动,有组团去坐“咖啡”的想法吗?去寻些文学创作的灵感!
站“咖啡”的人脸向里,没有什么看的。大概吃喝完就走。但也有人用胳膊肘儿斜靠在柜台,半边身子偏向外,写意地眺望谈天儿。
站“咖啡”的不舒服,与坐“咖啡”的自由享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铁塔在巴黎西头,塞纳河东岸,高约一千英尺。建筑师名叫Eiffel,所以称Eiffel铁塔。塔上最易远眺,全巴黎都在眼下。
铁塔文化在中国可寻一斑,一些文具、书包、水杯,甚至文化衫上,都可见铁塔的存在。登上Eiffel铁塔,一览巴黎全城,这该是许多人的梦想吧。
巴黎歌剧院在右岸的闹市中,国葬院在左岸,左岸还有伤兵疗养院。是不是有些应接不暇?
塞纳河里有两个小洲,西头的城洲上有两座教堂是巴黎的名迹。洲东的圣母堂更为煊赫,圣龛堂在洲西头,是全巴黎戈昔式建筑中之最美者 。喜欢宗教和建筑的朋友,自然会在此多驻足停留了。
巴黎博物院之多,真的算甲于世界。就是这一桩儿,便可叫你流连忘返。但需徘徊玩索才有味,走马观花是不成的。一个行色匆匆的游客,在这种地方往往无可奈何。
这些话对于喜欢写文字的人很有启示:旅游不能只是游,也不是简单地拍照,还要思考,也要有考证,引经据典,为自己文章所用。
我们现在来到世界最大的博物院——卢浮宫(Louvre)。 卢浮宫好像一座宝山,蕴藏的东西实在太多,叫人不知从何说起。 让我们跟随作者看看最脍炙人口的三件宝吧。
一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于1505年,是Joconda夫人的画像。在这里作者还讲了一个故事,便于我们去理解这幅名画。
相传达芬奇这幅像画了四个年头,因为要那甜美的微笑的样子,每回“临像”的时候,总请些乐人弹唱给她听,让她高高兴兴坐着。像终于画好了,他却爱上了她。
作者在与造化争巧, 这是意大利人对这幅画的最高评价。作者写到: 那微笑太飘忽了,太难琢磨了,好像常常在变幻。这果然是个“奇迹”,不过也只是造型的“奇迹”罢了。这儿也有些理想在内,达芬奇笔下夹带了他心目中的圣母的神气。 作者朱自清观察之细微 ,文笔之细腻,想象之丰富,都是可圈可点。
第二是米罗(Milo)的《爱神》像。
第三是沙摩司雷司(Samothrace)的《胜利女神像》。 这座像,衣裳雕的最好,那是一件薄薄的软软的衣裳,光影的准确,衣褶的精细流动,加上下半截人被风吹得好像弗弗有声,上半截却紧紧地贴着身子,很有趣地对照着。因为衣裳雕的好,才显出那肌肉的力量。那身体在摇晃着,在挺进着,一团胜利的喜悦。
大师的精雕细琢,作者的神来之笔,相得益彰。再回头看作者写在前面的几句话,方觉出作者的用功之处, “需徘徊玩索才有味,不能走马观花。” 当然作者的文学造诣之深,又非等闲之辈可比,惟有谦虚向优秀作者作品学习了。
卢森堡博物院专藏近代艺术家的作品。这里比卢浮宫明亮得多,进门去,宽大的甬道两旁,满陈列着雕像,里面是画。
作者重笔写了彭彭(Pompon)及他的雕刻作品《狗熊》与《水禽》等。 彭彭现在大概有七八十岁了,天天上动物园去静观禽兽的形态,他熟悉它们,也亲爱它们,所以做出来的东西神气活现;可是形体并不像照相一样地真切,他在天然的曲线里加上线小小的棱角,便带着点“建筑”的味儿。于是我们才看见新东西。
彭彭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为了作品的真实,不惜时间去观察,并且在每幅作品中又加入创新的东西,这样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师需要天才,但是大师又如此勤奋! 石头在他手里就像豆腐,他是巧匠兼艺术家。
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的绘画作品。
作者的旅游历程井然有序,叙述井井有条。专场花园的南犄角有网球博物院,北犄角上有奥兰纪利博物院 ,莫奈(Monet)画院就在这里。莫奈以风景画著于世,他不但是印象派,而且是露天画派。
画院只有两间屋子,每幅画就是一堵墙,画的是荷花在水里。 莫奈喜欢用蓝色,这几幅画也是如此。规模大,气魄厚,汪汪欲溢的池水,疏疏密密的乱荷,有些像在树荫下,有些像在太阳里。 据内行说,这些画的章法 ,简直前无古人。
莫奈这么前无古人的作品,也只有朱自清这样的大作家 ,才能描写出它们的神与魂。
罗丹博物院在左岸。罗丹是19世纪浪漫派雕刻大师,他有匠人的手艺,诗人的胸襟,他借雕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他的取材是不平常的,手法也是不平常的。常人以为美的,他觉得已无用武之地,他专找常人以为丑的 。 所以他的东西咋一看觉得“怪”,不是玩意儿。
大师不愧是大师,有他的得天独厚之处。浪漫派艺术家的作品故意要显出笔触或刀痕,让人看着他们在工作中情感激动的光景。
巴黎美术院(即小宫),装饰美术院都是杂拌儿。后者中间有一间体现中国元素的扇室,所藏都是18世纪的扇面,是某太太的遗赠。 18世纪中国玩意儿在欧洲颇分行,这也可见一斑。扇面满是西洋画,几百张中只有一张中国人物,却板滞无生气。 作者显然很有些失望!
1932年春季的官“沙龙”在大宫中, 顶大的院子里罗列着雕像,楼上楼下80几间屋子满是画,也有些装饰美术。内行说,画像太多,真有“官”气。
“沙龙”这个词听起来很文艺,指十六、十七世纪时巴黎的文人、艺术家在客厅(沙龙)里聚会,谈论文艺、政治。后来指西欧的贵族、社会上层人物谈论文艺、政治的社交集会,应该就是这里说的官“沙龙”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沙龙”,泛指文人的非正式小型聚会。
体现巴黎的文艺气息,不能不聊坟场。 东头以倍雷拉谢斯为最大,中间名人的坟颇多。此外北头的蒙玛特,南头的蒙巴那斯两坟场也算大。茶花女埋在蒙马特场,小仲马、海涅也在那儿。蒙巴那斯场有圣自孚、莫泊桑、鲍特莱尔等。
巴黎的夜也是老牌子。巴黎的夜色在波隆尼林与圣克罗园里才可看见。
凡尔赛宫在巴黎西南,算是近郊。 原是路易十三的猎宫,路易十四觉得这个地方好,便大加修饰。路易十四是所谓“上帝的代表”,凡尔赛宫便是他的庙宇。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镜厅, 十七个大窗户,正对着十七面同样大小的镜子,厅长240英尺,宽30英尺,高42英尺。 想一想那金碧辉煌的场景,能置身其中,算是今生之幸事了!
卢梭园在爱尔莽浓镇,巴黎的东北,要坐一点钟的火车,走两点钟的路。这是地道的乡下,来的人不多,园子空旷的很,有种荒味。大树,怒草,小湖,清风,和中国的郊区差不多,自然的不可言。湖里有个白杨洲,种着排白杨树,卢梭坟就在那小洲上。
卢梭远离巴黎市区,自己在这里清静着,不会有些孤单吧。
一条塞纳河将巴黎分成东西两岸,作者从塞纳河东岸的刚果方场写起,层层外延,向四面八方展开,东西两岸交替并进,一直延伸到巴黎郊区、东北方的卢梭园。这是一份极好的巴黎旅游攻略,也是一张巴黎的平面图,自上而下,俯瞰巴黎,时尚巴黎,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