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镇的旅游资源
赤溪自古有“壁立千寻”、“石牛望月”、“带水潮淙”、“南屏晚钟”等十景。
南屏峰位于赤溪镇与九都镇交界处,院前村附近,海拔1079米。历史上著名的龟山禅寺(现有遗址)在山下。其山为龟山山区的主峰,是周围几十里群众重阳登高之处。
赤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赤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位于赤溪镇雁乐溪沿岸地块,作为蕉城区唯一的市级示范园区,建设面积1150亩,整个园区建设分为三大功能区,包括现代高标准设施生产示范园、观光农业休闲园、现代加工与物流园,将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展示蕉城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典范和标志。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现进行旅游规划,整合旅游元素的融入,***同推进园区发展,现已将园区建设区城纳入市级小城镇建设,建设区拓展到2.5平方公里。
九斗洋百贰间厝坐落于赤溪村九斗洋小弄内,兴建于清乾隆18年(1753)。大厝为土木结构,坐南朝北,三层楼房,单檐歇山顶。宅院由96根大圆柱支撑着,占地面积1632平米,大小房间***计120间。大厝呈典型中轴对称,前后有廊庑,左右是偏房。全院六扇构架,厅中楼板夹层,其房身全部用木料作立柱和横梁,每户厨房都是内墙相隔,起着防火的作用。梁架之上“斗拱”,用来减轻立柱和横梁的承重。中庭两边悬挂一幅对联,写着“岩筑家声光凌北斗,乔迁甲族炉结南阳”,大意是说傅岩公的大厝,气势可通达九霄云外,在乔迁南阳地址后,列宗族之首。左正房间为1934年红军会师时粟裕与叶飞议事点。
吴氏木枋位于桃源村。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坐西北向东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重檐歇山顶,高约9米。该坊布局别致,由4条大柱支撑着,“斗拱”直到坊顶覆盖瓦片。整座全是木料的有扇形、六角、八角“斗拱”构成,斗拱上的工艺,精细独特。大门上悬挂“授匾”,据说是清嘉庆22年授予吴昆山五代同堂而钦立,尤为珍贵的是“授匾”的木刻黑底凸字镏金子。1985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龟山寺遗址坐落于赤溪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18多公里,寺院始建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为当时闽东最大寺院之一。唐开成元年(836),从京师来的蔡、柳二师在龟山修持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顶礼膜拜。致仕在家的福州法曹参军杨郁与好友霍童处士黄瑜皆为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们闻讯后,入龟山拜谒。经过交流,二人被蔡、柳二师的精湛学识所折服。次年,倾家资修建一座寺院,作为二师的弘法之所,并依照所在地取名“龟山寺”。
唐大中十三年(859),宣宗李忱赐给龟山寺“翠岩禅寺”的匾额。天佑二年(905),哀帝李柷改名“大慈”。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为了巩固政权,大力弘扬佛教。蔡、柳二师相继圆寂后不久,王审知贲资在龟山寺建偏殿五间,供奉二师法像。又在二师还真之所建塔二座(俗称“内塔”、“外塔”),敕赐柳师谥曰圆寂,蔡师谥曰空寂,以尽哀荣。北宋雍熙二年(985),太宗赵光义下诏,敕赐霍童华藏寺及龟山寺“雍熙禅寺”的称号。明成化十年(1474),龟山寺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
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视与修缮,龟山寺在面积上虽有缩小,但仍然拥有殿阁楼堂十余座,保持着“宁川诸禅林之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代高僧妙莲辞去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的位置,前来龟山寺主持法席。
建国前后,由于社会因素及人为破坏,龟山寺逐步走下衰败。随着最后一座大殿在六六年特大台风中摧毁,龟山寺“寿终正寝”。
广教寺位于镇西北,始建唐大中元年(834),康熙间修,1992年重修。坐南向西,依次为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久废)。旧传邑人陈勖诗:“佛教凭推广,禅关此地开。透迤山径入,阒寂法堂回。云树吟风味,霜枫掷露台。相过应一笑,顿觉俗尘灰。”据说墙壁有朱熹笔迹:“寒竹风松”四大字,现字迹模糊不清。地表散布零星遗物有南宋政和五年石槽大小两口,木鱼一只,铜钟250公斤一个,均保存完好。
宝峰庵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所处三峰山下似为“一盘莲花,石牛望月”,世出状元之地。明朝李进士昆仲(指李廷美与李廷仪兄弟)读书之所。该庵位于东边村后,坐南朝北,为土木结构,悬山顶。清康熙四年(1665)、六十一年(1772)重修。民国30年(1941),兴建华岩寺(上院)。民国三十三年(1944)重建大雄宝殿,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建天王殿。
文昌阁原位于在“关帝庙”隔壁,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咸丰二年(1852)重修,立碑刻曰:“文运重新”。解放后,因年久失修而毁,仅存基地及碑刻。现重建中。
傅氏宗祠位于赤溪村南阳路。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一说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1831),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00平米,五进殿落,祠内陈列历代祖宗神主牌位,现为赤溪镇名祠之一。
杨氏宗祠位于赤溪村南阳路。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坐落在傅氏宗祠右旁。祠内供祀历代宗亲神主与“杨公八使”神像。为赤溪名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