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其他介绍
文博系拥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和“文物学”两个博士点。现每年招收30余名本科生,10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港澳台的学生。迄今已培养了近千名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成为中国文博界的业务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活跃在与文物、博物馆相关的各个领域,展现着复旦人的精神风采。
文博系教师队伍精干,由文、理、工、艺等各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目前在编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11人,有博士学位的占80%。他们思想敏锐,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开拓精神。他们教学经验丰富,长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教书育人,和以学术提升竞争力与声誉,是他们持之不懈所追求和努力的。该系聘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兼职教授,如马承源、汪庆正、谢辰生、杨鸿勋、徐湖平、奚三彩、张浦生、王巍等。每年还都有一批富有活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邀登上复旦大学的文博讲坛,传输新知识和前沿动态,促进校际、馆校之间及海内外的学术交流。
该系的学科内涵包括: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基础理论,文化遗产管理,古代园林与建筑,艺术品市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人类学,艺术史等。近年来,该系以科研创新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以高科技、信息化为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前瞻性、示范性创立学科品牌。努力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包括数字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有特色的考古学研究、有特色的文物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占据学术制高点。创办了《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已出版3辑,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成立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拓展与学术界和社会的交流合作搭设了平台。
自八十年代以来,该系教师出版、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还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诸如青铜器防锈、利用远红外技术识别和鉴定文物、上海豫园古建筑园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软件开发等。近年来,该系教师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科学研究,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和科学研究多做贡献。据统计,近三年来,***出版专著约20种,译著2部;所支配的科研项目经费超过400万。其中承担的课题包括:“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教育部)、“三峡文物抢救性发掘”(国家文物局、重庆三峡办)、“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问题和政策思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国家文物局)、“大溪墓地人群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国家文物局)、“中国高校数字博物馆技术平台”(教育部)、“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行业规范和标准研究”(国家文物局)、“上海世博会与文化遗产保护”(上海社会科学基金)、“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基金)、“高丽青瓷与中国陶瓷的比较研究”(日本POLA财团研究基金)、“18世纪中日瓷器交流与互动研究”(日本住友财团基金)、“明清景德镇瓷业发展与区域社会”(上海市教委)、“中国书法文物研究”(日本文部省)、“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日本文部省)等等。
该系教师的科研工作获得比较高的评价。像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1年中央财政专项“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之一的“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一期)建设项目,经过全系教师的努力,于2003年7月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认为:该项目依托复旦大学的文博学科优势,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了馆藏文物与社会***享,构成一个集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网上传播系统,凸现了“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的内容特色。数据采集规范,技术框架完整。开发了一套“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作为数据采集工具和检索系统,满足了教学、科研和科普的应用需求。又如连续多年参加的“三峡考古”,不但弥补了复旦大学在田野考古方面的长期空白,推动了学科发展,而且因为注意发挥本校的综合性优势,注重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引入现代高科技理念和手段,成果受人瞩目,从而确立了我校在三峡考古中的独特地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关注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关成果被《解放日报》内参引用,收到多位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批示,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
作为具有浓厚行业背景的学科,该系注重与文博考古界的交流和合作。该系教师中有很多人出任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经常参加国家文物局和各地文物管理部门的项目评审和其它专业活动,接受有关方面的学术咨询,为政府部们的决策提供科学论证和合理化的建议。曾与国家文物局合作招收培养“文博干部专修班”,前后18届,学员达500多人,遍及全国各地,为中国文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特殊的贡献。2003年1月,该系承办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博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2004年5月至7月,该系又承办了国家文物局“全国省级文物局局长专业管理培训班”。
该系设有文物保护实验室,长期为科研、教学服务。2003年,该实验室又得到学校重点支持,添置了一批仪器设备。该系资料室长年征订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和各类报刊杂志,购置专业书籍,向全校师生开放。该系还兼管复旦大学博物馆,对本校和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筹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拥有藏品2000多件,包括中国古陶瓷、古钱币、青铜器、书画等。其中400多件(套)台湾高山族民俗文物,系由我校原生物系刘咸教授收集、珍藏,后捐赠给学校。无论质或量,这批文物均为大陆地区同类收藏之冠,即使在台湾地区,有许多也早已难以觅见,至为珍贵。近年来博物馆除了对两个常设展厅进行了调整、更新,还推出了一系列临时展出,诸如“庆祝中国***产党建党八十周年邮票展览”、“2003年夏季展”、“中国古代科举文物展”、“复旦大学三峡考古回顾展”、“大家——从现代艺术看设计”、“原缘画展”等,丰富了校园生活。其中“复旦大学三峡考古回顾展”还应邀移往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将复旦的学术思想和校园文明传播到社区。
该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了解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惯例和发展趋势,同时又能结合中国的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学理,又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系学生近年来参与了考古发掘、博物馆陈列设计、数字博物馆建设、文物修复、文物摄影、博物馆公众调查等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创造热情和投身学术的信念。由该系学生创办的“博雅学社”影响力大,已先后举办四届“博雅节(文博周)”活动,既传播了专业知识,又以“博雅”的理念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明建设。
该系培养的目标是,具备文博考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由于具备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该系的毕业生就业面广,既活跃在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海关出入境管理机构,还得到出版社、书画社、报刊编辑部、电台电视台、古玩商店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