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发展旅游业的劣势
可以说,枣庄的旅游业和省内先进市相比,无论是景区景点的规模、景区景点体量、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市场发展的空间都还比较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轻,只能说初步成为一个产业。
1、规划滞后。无论全市的规划,还是区(市)、景区景点的规划都缺乏国内外顶级旅游专家的规划,缺乏大手笔、高起点的创意和策划,旅游产品品味不高,特点不强,资源缺乏整合。
2、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认识不足。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及旅游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还没有被广大干部认识和接受。由于旅游业发展须经过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高投入低产出";第二阶段为"高投入高产出";第三阶段为"低投入高产出";伴随三个阶段,旅游对经济的贡献是先富民,其次富地方,最后富财政。因我市尚处第一阶段,普遍对高投入低产出、投资大收效慢有顾虑,筹集资金畏难发愁,政府主导作用的保障机制难以形成。
3、景区景点开发深度不够。能带动其他旅游景点的龙头景区还不够突出,景点散小弱,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缺乏规模大、体量大、投资强度大的龙头旅游景点。
4、宣传促销手段不强。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枣庄旅游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差距还很大。由于宣传促销经费较少,一方面,使得宣传促销范围狭小、渠道单一。仅限于周边地区,二、三级旅游客源市场宣传促销不够,特别是500公里以外的中远程游客更少。另一方面从宣传方法来看,只能印制一些简单的宣传品,举办一些常规性活动,在常规媒体上做宣传,无法像先进地区那样在国家级媒体上,做高端旅游广告,不能产生连续的轰动效应和持久作用。
5、旅游投入严重不足。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必须要靠大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市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活,基本还是靠政府投入为主。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冠世榴园景区每年的资金投入额尚不足千万元,难以形成景区发育的膨胀效应。
6、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旅游局职能弱(尴尬局),缺科学高效的发展体制。由于受机构编制的限制,市和区(市)旅游主管部门全都是事业单位,而实际承担着旅游行业的规划、建设、宣传促销、部门协调、市场监管、行业执法的职能,旅游主管部门难以担负应当承担的职责。由于旅游景点处于政府包办,景区景点的决策权、管理权、维护开发权都难以自主决定,造成躺在政府怀抱里睡大觉,长远规划发展、宣传促销、人员配备培训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景区景点没有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