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镇的风土人情
施洞每年的节日达19个之多。 “姊妹节”其实是叫“吃姊妹饭”节,是当
地苗族一个古老的节日之一。在以前,黔东南地区很多地方都有这个节日,久而久之便淡化了,只有在台江的施洞镇保留得最完整,也最隆重。其中以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最为热闹,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制作“姊妹饭”。中午在各村寨中宽敞的地方摆上宴席,唱歌、喝酒,然后姑娘们换上节日才穿的盛装,戴上银饰,聚集到石家寨和杨家寨相连的河滩上,围成各式圆圈,随着鼓声,跳起“皮鼓舞”,一直到日落才散去。晚上则互唱情歌,结交朋友,谓之“游方”。年轻的未婚男女在这种场合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东方古老的“情人节”。
按照风俗,是十五这天过节、十六这天在河滩“踩鼓”,十七则道别自己的亲友。由于地方政府在1998年起开始将“姊妹节”作为县里一项大型活动来操办,所以,各村寨的内容安排也有所变化。镇上的河滩,
这里搭起了舞台,正在进行“姊妹花评选大赛”,年轻的苗族姑娘一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水灵光鲜,真是风情万种!
施洞自古以来都是出美女的地方,以前听说台江县有“四大美女”,都是出自施洞,所以选“姊妹花”的大赛选在这里举行是有根据的。美眉们除来自附近的村寨和本县内的外,也有周边县的。有一位美眉自述来自黄平县的谷陇。当然全是苗族姑娘,除面容、服饰外,也有才艺表演,一个施展才华,摇曳多姿,气氛热烈。
苗姑踩鼓身姿美,缂女跳花服饰华。夺锦赢来衣焕彩,对歌输去脸飞霞。舞低红日人归寨,踏碎一滩白玉沙”。诗中的“缂女”是指自称为“缂家”的姑娘,是远古苗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黄平一带。 吃新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苗族古称“脑莫”(nongs
mol),每年一次。西江、陶尧、丹江等地在农历六月上、中旬卯日(兔场天),所以又叫“吃卯”。即旧历六月的第一卯日的意思,或称“努格西”,意即新米。朗德、报德等地在七月卯日,从开秧门的日子计算,满50天即举行。莲花、桥港、桃江、掌雷等地则在农历8月上中旬的“卯日”。 吃新节是千户苗寨西江除了十三年一度的鼓藏节外,平时每年过的节日里除了苗年节之外最隆重的节日。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应该是在稻子插秧后的50天左右,而具体的时间是由鼓藏头来定的,时间大概在7月1日到7月10日之间。
节日来历有三:一是为纪念开发雷公山的苗族祖先;二是大忙季节已过,趁农事稍闲时,休息娱乐,调剂一下生活;三
是稻秧已孕穗、抽穗,预兆丰收,祭祀天公赐福。过节时,家家包粽粑,几户联合杀一头猪或全寨宰一头牛分食,鸡鸭鱼各户自备。进餐前要用的祭品是从稻田中扯来7至9个秧苞(孕穗)置于饭上祭祀“花树”(jenl hlod)、“岩妈”(wuk vib)或祭“桥”(jux)以及祖宗神灵。以糯米饭为主食。对歌、赛歌、赛马 ,纪念苗族始祖“引否飞”和“莫否飞”,感谢天公赐福,预祝当年丰收。丹江(现雷山县城区)还在这时赶热闹场,节日连续两夜三天,彻夜吹笙对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位于雷山县的千户苗寨---西江,有过吃新节的传统习惯。每逢西江吃新节,除西江外,还有台江,凯里等县邻近地方的各族人民群众。***约一万多人参加。
节日期间,男女才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特别是姑娘要穿银带花,除了不带银角外,项圈、手镯、亚领、耳环等各种银饰凡有的都戴上。有的还在百褶裙外套上条裙,全身银饰叮铛 ,鲜艳夺目。
节日中,只吹芦笙,但不跳。主要活动有斗牛、斗雀、赛马、游方等。这些活动中,主要是斗牛和游方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