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良乡的旅游资源

子良一带系革命老根据地,自然旅游景观有太清山,炉红山,燕子洞、大河洲温泉、雷神洞、风洞、青山峡等景点,古迹有水田岗龙山文化遗址。 太清山位于子良乡南部,太清山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有太清山48景之说。山上有大小溶洞120余个,俱皆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石钟乳各具形胜。有各式观庵寺庙遗址30多处,其它自然景点80余处。素有“洞府”、“寺林”、“湘北诗山”、“湘北第一山”等诸多美誉,由于历经战乱,太清山的人文景观已经破坏无遗,绝大部自然景点仍然完整无损,因尚未开发而呈原生态。太清山北面景色怡人,南面怪洞遍布,素有“北仙境、南洞天”之称。

太清山古为宋朝人李凝阳修炼得道之所,俗传李凝阳白日飞升,乘龙上天,故乡人后在太清山麓建乘龙寺,今遗址尚存。又传说太清山以前名“抬走山”(当地也有部分人称为抬子山)。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地,有仙人同情精卫填海的诚心,便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抬着这座大山前往东海,准备帮精卫一个忙。没想到两位神仙将这座山抬到这里时,已闻鸡犬之声,于是,两位神仙只好半途而废,将此山丢在当地,驾云赶回天庭。太清山南部有其孪生庚子山,传说与太清山是孪生兄弟。太清山被抬走时,它不忍兄弟孤身离去,便主动跟在哥哥的身后,一直跟到了这里。庚子山孤峰峭立,峻美苍翠,山顶有观,观旁有池,名净手池;山中一块石壁上有仙人巨型足迹,山上还有“蹬一脚,打一锤”、“金顶”、“铜锅堰”等自然景点。 大河洲温泉在子良乡毗邻松滋县的洈水河西岸,涌水量8.8升/秒,水温43度,水无色,有股硫磺味,水中所含元素与石门县维新镇的热水溪同,所以也极具医疗价值,利用前景广阔。

大河洲热泉就像一颗藏在深山里的明珠,外面的人还未曾领略它的风采。这里山清水秀,蜿蜒奔来的沱水河到了这里便显得更开阔,热泉就在河边,泉水河水浑然一体。泉口水烫难忍,远处几个线眼,鹅卵石里冒出一串串水泡。河边青石围水成池,可纳数十人。水深刚好至大人腰间,伢儿脖颈,多余的水就从青石上漫溢……

这里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说有仙女下凡,在此沐浴,被当地一种田后生窥见,生死相爱,却被玉帝作梗,天悬地隔。又传说贺龙鞭赶骡马,行走湘鄂边,贩运食盐,途经大河洲。贺龙卸了骡马,一丝不挂,浸泡热水中,待养足了精神,“嚯”地腾起,于河边青石上点燃烟斗,锁眉沉思,犹如一尊巨龙雕塑,然后策鞭前进,行侠仗义,打富济贫,直到两把菜刀闹革命……

大河洲现已与外资客户合作建起了占地20亩的甲鱼养殖场。2005年,建起了“大河洲温泉山庄”,每天来这里沐浴的人川流不息,秋、冬、春三季是泡热泉的好季节。 炉红山又名芦黄山,地处石门县北部子良乡西北角,是湘鄂界山,与湖北五峰县接壤。海拔1170米,距县城200里。炉红山有些支脉纵行向南延伸,形成湾岭相间、北高南低的地势地貌。发源于炉红山的溪流顺山势向南注入沱水。

炉红山山势高耸,气势巍峨,翠峰叠嶂,林木葱笼。站在主峰福星观之巅,远眺两湖南北,可北瞻五峰渔洋关、松滋、枝江、宜都,晴天可见长江如白练一线,逶迤壮观;南可俯瞰沱水全流域,可见地势略低的太清山与之对峙。

炉红山地名由来有两说:一说是该山除了芭茅、丝茅草和少许灌木外,大多是芦苇,远远看去一片黄色,故称芦黄山。一说是原来有一唐姓大户,曾在山下竖起48座高炉炼铁,炉火旺旺,映红了此山,所以叫炉红山。

炉红山上的大风垭(即大峰垭)终日山风呼呼,风大能把人刮翻。若要强行走过垭口,则要躬身弯腰低头钻过,若遇风雪暴雨则根本无法通行,故名大风垭。

大风垭为石门西北乡古驿道之一,其历史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后明初百户土官陈铁锡曾再次整修。东西向古驿道有南北2条。北古大道沿壶瓶山主峰山岭东延之势,顺岭逶迤东下,弯弯曲曲,经南坪河、八峰山、柞茨岭、上马墩、白果树、大风垭、碑垭、松树垭(可下子良)、水桶湾,直抵松滋曲尺河。柞茨岭以下,才能骡马通行,部分青石铺就,路面狭窄崎岖,全程百多公里以上,是自上而下的官商贾要道。今虽荒芜,但仍是山区人们步行的主要山道。

南古驿道西起壶瓶山,途径文化、穿山、太平,过万世桥,下子良走太清、水田,东至津市,全长150公里,是古代重要的官道和信道。据说,刘备南下取朗州(常德)时曾途经此道。这一带也是被称为中国五大神话故事之一“桩巴龙”传说的发源地。

南北古大道也有2条,均通湖北五峰渔洋关。

一条由维新场、九渡河、太平街,经干沟河、蔡家湾、大风垭至渔洋关。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后,特别是湖南被陷、官盐被阻,袁公渡、维新场、三圣等地官商民上湖北三斗坪挑运川盐,这条路是必经之路。1943年日寇两犯子良、太平,皆走此道,民国抗日中央军也是由太平街经大风垭开往湖北渔洋关的。

一条由石门经澧县洞市再入子良坪、扁担湾、碑垭(有南北界碑和指路碑,文革被砸,遗迹尚存)至渔洋关。上世纪30年代,大革命时期,贺龙率领红军多次走过这条路线。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中央军(66军、18军、79军)也两次走过这条路线,这期间,石门——子良——渔洋关的长途电话线、信道、抗日军粮、军火转运也都是走这条道。

昔日,这些古驿道沿途寺庙众多,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现寺庙尽废,但仍可见路碑庙基等遗迹。

炉红山终年云雾缭绕,山上成片的原始野生茶林,估摸有500来亩,山岭林间零星野生茶林尚难以估算。这些茶树亘古以来,天然野生,既无工业污染,又无农药化肥,质醇清香,是一未开发的宝贵资源。

炉红山上物产丰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灰石。山上油桐、木子每年成熟后掉在地上,无人收捡,野生黄姜、山苍子、猕猴桃、百合、粉葛也任人自由采掘,响铃、熊洞、响水、浸骨4泉,水清纯净甘冽;燕子洞、雷神洞、七丘田、风洞河等地自然风景俱趣味无穷,美不胜收。

古迹有碑垭山下的王爷垭,系明朝某王爷的巡守地,关隘遗址尚存。 燕子洞在子良乡新道湾村孔雀桥东北,沿峡谷村级公路斗折蛇行约400米处,有一石灰岩拱形溶洞,叫燕子洞。洞外,悬崖数十丈。洞顶,青树横生蔽阴,翠蔓参差披拂,随风摇曳,浑然天成青纱帘。5只形态各异的石蝙蝠蹲在洞口——“五福临门”石像俨然入目,其四小雏展翅欲飞,从洞内往外看则如莲台屏立。右壁有“双狮捧球”岩像相戏。洞下流水清澈,小鱼悠游成趣,似与人同乐。从左侧进入洞内数十步,便是一高大空旷穹窿,地面不太平坦,却较宽敞,若大厅一般,而且两面透光,不太暗。在这里停留,顿感清凉舒坦。厅的左上方,一小洞门开敞,即南门。在外受风雨侵蚀、内受渗漏溶浸的斑驳石壁上,左有一巨大石虎“咆哮”,乃“虎啸碧霞”;右壁似一道长,仙姿飘然,人们称它“南极仙翁壁”;不远处还有一僧佗身披袈裟与一海螺一道爬壁,皆惟妙惟肖,引人注目。

往正洞前行,钟乳遍布,形态各异,沿途有“玉柱撑天”、“文房阁”、“神龟护宝”、“老硝场”(前人煎煮硝的地方)、“三河分流”(三阴河流向不一)、“上天梯”、“热乎台”、“撞钟岩”、“塔林”、“转阁楼”等30余处景观。下得转阁楼,再通过百米峡谷河道,出后门出口,就可遥望在百米之外的避暑胜地风洞河。 雷神洞在子良乡新道湾村,村部孔雀桥西1.5公里处,有两座大山巍峨耸立,东曰马鞍山,西曰金山,又与北面的炉红山(湘鄂界山)相对峙,中间是一条峡谷,它是子良乡通往太平镇的西门走廊。就在高约千米以上的金山脚下,有一石洞,洞口宽约10余米,高约30余米。外沿古树参天,更有藤萝袅娜多姿,春暖花开,五彩缤纷如锦,若天然洞帘。夏秋时节,枇杷、杨梅等多种山果累累,悬挂枝头,为山洞增添秀色。洞中一股清泉出流,香甜清凉,潺潺长流不息,娃娃鱼出没其间;往里望去,黑漆漆深不可测,源头不知何来;洞顶钟乳悬挂晶莹亮堂,形态各异,这就是美丽奇特的雷神洞。

此洞因何得名,有段来历。相传很早以前,在北面的炉红山半坡居住的人们,每到深夜就会看到南面山峰下亮光四射,认定此山有宝,是座金山,因此给此山命名为“金山”。既是有宝,理应保护,故附近四处百姓,特在山峰闪光处择地修建寺庙,命名金山寺,聘请主持僧供奉香火。千百年来四方百姓,上山朝拜,香烟旺盛,直至20世纪50年代前一直享有盛名。建庙供奉,此举之诚使天帝大为感动,特派雷神爷常住山下路口要地石洞中,赖以巡守此山,这样既守口镇宝又保一方平安,故此洞名雷神洞。 沱水为洈水深入石门县境的一段,系洈水上游的支流,源出境内太平镇大垭北麓石碑垭(亦名石滚垭),自南向北,经湖家冲、穿山河,至肖家溪折转向东,过自生桥,经升子坪、七家河、万世桥、太平街、苦竹坪、青山峡、子良坪到两河口,再折转南流,顺石门县与湖北松滋县界流至大河洲入洈水。历经太平镇、子良乡,在县境内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347.7公里,河道坡降8.8‰。

沱水各段名称各异。自源头到太平镇四潭河村名穿山河,自四潭河村以下到大河洲,依次又名为四埫河、南河、沱水、泗潭河。由于沱水属山区小河,水位涨落迅速,一般水深0.3~0.4米,水浅滩多,河床狭窄,只能通行2~3吨的小船。自苦竹坪起航,顺沱水而下,经子良坪,到达曲尺河畔湖北松滋县的西斋。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公路修通,现物资运输弃水走陆,航道渐废。

自子良乡及子良以西汇入沱水的大小支流有七家河、东流溪、周家冲、干沟河、护城峪等溪流21条(含沱水),诸山溪涧纷集,沿途有苦竹坪、子良坪等河谷平原,人烟稠密,土地肥沃,流域两岸盛产桐木油,过去皆由沱水至沙市或津市,每年有数千担。

穿山河:穿山河为沱水上游的一段,地处太平镇境内,发源于太平镇大垭北麓石磙垭,自南向北,经湖家冲、穿山河村到肖家溪村折转向东,过自生桥经四潭河村、升子坪流往太平街,与四埫河连接。

穿山河上有一自生桥,水流穿山,上桥下河,系天工巧造。穿山河,沱河一带,桩巴龙(又称孽龙)的故事流传甚广,诸多地名和桩巴龙传说相关,有中国“第五大传说”之誉,且说法不尽相同。相传,古时候,这里有条“孽龙”(桩巴龙)兴妖作怪,被道人许旌阳仗剑追杀。将及,孽龙兴风做雨,头触山穿,穿山麓逐流逃遁而去,给此山麓留下了一个圆圆的大洞,此山故名穿山。水从洞中流过的这条河,故名穿山河。又传是孽龙墓在山中,其子白龙来扫墓,震风陵雨,山穿为河。今察其地,这里原是一处高山湖泊。据说在该桥未成之前,此处有个山洞叫棉花洞,可以过水。在漫长岁月水蚀风化下,石灰岩坎渐溶,因遇特大洪水挤压,隙间水胀,石裂山崩,遂在所谓的“孽龙”穿山处成一大圆石洞,“两山合抱巨石,流从中出”。洞顶巨石跨两峰,成为一雄伟壮观的天然石拱桥,故名自生桥。至于清明前后的水雹灾害,则是一种变异的地域小气候。

这自生桥为独拱,穿山河水流经桥下。桥北是 头嘴,桥连南面一陡坡,桥宽12米,全长150米,高200多米,是芦州村到***同村的必经之路。这一带群峰叠岭,山高谷深,峭壁如削,林木苍翠,山道崎岖,云封路断,险峻异常,风景奇特。加上自生桥远远望去,凌空横跨,像一座桥,又像一座宫殿,从山脚仰望,恰似空中飞虹,成为县北一大名胜。

桥旁左边的峭壁有一石洞,石门横进,可容万人。洞顶有石倒悬,形如莲花,花宽6尺余,花根部仅一尺来宽,名曰莲花洞。曾有一游客即兴赋诗一首:“穿山有座自生桥,鬼斧神工造意高,桥下莲花洞有致,引来旅友竞折腰。”

至今,穿山河还有桩巴龙母坟石碑。传说每年清明前后,孽龙要回来为母扫墓。孽龙来时,雨雹交飞,当地人甚受其雹灾水患,而其母坟处却风平浪静,安然无恙。据说清嘉庆初,在邻近的仙阳坪修建了万寿宫,才归于平静。据说是清光绪年间,阅边大人覃玉次为根治家乡水患,求得风调雨顺,征集民工,将原孽龙母坟修筑成一座颇具气势的墓园,立在龙母墓前的墓碑和龙柱雕刻的字迹现仍很清楚,孽龙图案栩栩如生。墓地依山傍水,周围繁花似锦,林茂草密,时有珍禽出没,每到清明,前来扫墓的人络绎不绝,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