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名胜旅游
(一)文物遗址
大湾罗古代崖葬群悬棺景区(大湾罗乡向家地村、高寨村);古动物化石遗址(大湾罗乡打岩坡);双狮峰古营盘(方家屯乡石乌溪村);旧石器遗址(兴隆镇柏树林村、长乐坪村);新石器遗址(兴隆镇柏树林村);商周遗址(兴隆镇柏树林村);秦汉遗址(鱼市镇五里卡小坑);唐、宋遗址(洞坪乡姑召村、波洲镇红岩村);印台古迹(兴隆镇民主村);老营盘(兴隆镇丁字坳);龙门坳(波洲镇龙门坳);“金銮殿”(贡溪乡甘屯村);贺龙指挥部旧址(新晃镇龙溪口贵州街)。
(二) 古建筑
石凉亭(中寨镇新赛村);三拱桥(新晃镇红光村);龙溪口古城古建筑(新晃镇龙溪口);唐伯赓故居(波洲镇暮山坪村)。
(三)仿古建筑
镇江阁(新晃镇龙溪公园);文昌阁(扶罗镇伞寨村);燕来寺(大湾罗乡新坪村);民俗文化村(兴隆镇丁字坳村);北侗风雨桥(中寨镇中寨村)。夜郎古都(城楼、舞阳楼、竹王祠)
(四) 碑刻
夜郎故地牌坊(波洲镇龙门坳);双狮峰古营盘“黄公屯”(方家屯乡石乌溪村);牛雕(鱼市镇光辉村);夜郎文体广场图腾柱(新晃镇);“燕然石刻”(兴隆镇民生村);天书石刻(茶坪乡冲亨村);“特立”石刻(新晃一完小对面);燕赵石刻(新晃一中)。
(五) 名山胜景
黄家垅森林公园-夜郎古都(兴隆镇柏树林村、民主村;大湾罗乡兴隆坳村、甘家桥村);凉伞温泉(凉伞镇冲首村);夜郎谷(方家屯乡何家田村、白岩湾村、洞坡村);仙人桥、钟鸣洞坡岩脑景区(大湾罗乡毛溪村、高寨村、塘家坝村);庙背蟮垅休闲区(方家屯乡杨家桥村、新晃镇三拱桥村);三奇洞、绍溪溶洞(贡溪乡甘屯村、绍溪村);天雷山(步头降乡);万宝山(兴隆镇);公岩、母岩(凉伞镇刘坪村)
(六)古树
晏家千年银杏(晏家乡殿溪村);红豆杉(凳寨乡);倒生杉(扶罗镇伞寨村);古银杏群(米贝乡阿况村);大树湾古树(方家屯乡大树湾村);雪冻花(林冲乡塘寨村);古枫树群(新寨乡新寨村);金桂树(步头降乡涞溪村);银杏树(大湾罗乡大湾村);悬镜山银杏群五树连根(李树乡科赖村)。 新晃的民风民俗中,仍保留夜郎文化遗迹。传说夜郎王诞生于竹,所以竹也就成了夜郎地区民族的崇拜物,并衍生出异彩纷呈的夜郎竹文化。新晃的竹品种丰富,有楠竹、水竹、苦竹、绵竹、贵竹、黑竹、白竹、罗汉竹等十数种。新晃竹文化十分丰富,有很多竹制品的竹建筑,如竹筒、竹箩、竹椅、竹床、竹席、竹碗、竹筷、竹饭盒、竹垫、竹渔具等,更有意思的是在民风民俗中有“陪竹”、“祭竹”、“葬竹”、“隔竹”等习俗,民间还有“接竹”、“吞竹”等绝活。
《史记》、《汉书》在解释夜郎问话牲时都说,“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是古夜郎部族最突出的三大特征。新晃现今的民风民俗中仍传承了这些特征,表明新晃与古夜郎部族是源流关系。“椎结”就是将头发盘结成椎开于头上,古代男子皆结椎,现仍包青侗布帕;妇女结椎在今日乡村仍十分普遍,未婚少女尤其花样繁多,有单顶、双顶、盘龙、凤尾、螺丝等十多种。“邑聚而居”就是大家习惯集中住在一起,一般是同姓同宗住一个寨子,若二三姓同居一寨,则分片居住,现今新晃农村仍保留有许多叫某某寨子的地名,如“审家寨”、“龙家寨”等等。新晃农村普遍流行的吊脚楼、跑马楼民居,传承了“干栏”式建筑特点,是巢氏文化遗风在建筑方面的体现。“能耕田”指的是能种水稻,从新晃出土的旧石器看,早在5--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了,从新晃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稻谷颗粒和稻灰看,新晃先人至少在5000年前就学会了耕种水稻。邻近的靖州县出土了5000年前的竹饭篓,和今日新晃等侗族地区竹饭篓的一模一样,佐证了侗族地区在楚军到来之前就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
最能体现新晃传承古夜郎神秘文化、民风民俗的当推稻作巫傩文化。由于新晃先民“能耕田”历史久远,故稻作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除用稻草制作草神、草棚、草屋、草帽、草鞋、草床、草团、草绳、草标外,新晃农村今日还流传“开秧门”、“扫阳春”、“尝新节”、“压嫁妆”、“滚泥田”等具有浓厚稻作文化色彩的生产、生活习俗。最有影响的还有以祭“稻神”为主的贡溪乡四路村的傩戏“呼呼推”(因表演者在舞蹈中随两声鼓点一声锣声不断反复,故得名。)表演者着稻草衣、戴面具,表演内容多私法生产生活中情形。历年来国内民俗学专家及日本、韩国等外国民间文化专家十余次来四路村考察。1997年9月,日本民俗学专家秋原秀三郎教授,日本中部大学教授黄强博士等到四路村考察了“呼呼推”后兴奋地说:“找遍东南亚,到过世界许多国家,还从没有见过如此古老且保存完整的稻作文化遗风”。新晃流传的夜郎巫傩文化主要还有“傩技”、“傩堂戏”等。“傩技”除上刀山、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衔红铁之类,令人惊讶的还有吃瓷碗、嚼玻璃、吞铁钉、吞尖竹、烫油洗脸、死鸡还阳、钢针穿脖等绝活。 新晃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体现侗民族特色的建筑主要有:鼓楼、风雨桥、干栏式民居(跑马楼、吞口屋、吊脚楼、四合院)、花街路、石凉亭、吊桥、浮桥、石拱桥、木桥等。新晃的风雨桥分布广泛,主要的有位于中寨镇的“北侗风雨桥”、兴隆丁字坳侗俗文化村的风雨桥、方家屯“龙潭山庄”的风雨桥等,位于夜郎广场的风雨楼,是风雨桥的演化形式。在县城,干栏式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夜郎寨。
新晃的石凉亭位于中寨镇新寨村,全用石头建造,独具风格。新晃石拱桥,桥礅、桥拱、桥面均用石头建造。吊桥,在新晃至凉伞公路一线河流上建有十余座。 在1999年于贵阳召开的夜郎学术研讨会上,有关夜郎古国的民族构成及中心区域所在地就成了激烈争论的焦点。云南专家以当时出土的“辅汗王印”为据提出,夜郎国国都在云南沾益;湖南学者以夜郎文化的核心是楚文化为由,认为其国都应在楚地;广西学者则认为,夜郎古国的活动中心在广西凌云。除了省际“争夺”,贵州所属的兴仁、赫章、岑巩等10多个县市也参与进来。
争抢和打造夜郎品牌的地方比较多,主要有:湖南新晃、贵州省政府及所辖的六盘水(特别是六枝)、遵义、赫章、桐梓、普安,云南宣威、沾益,广西凌云,重庆万盛等。其中贵州数县(市、区)曾动意更名为夜郎县,未果。2003年,湖南新晃向国家民政部申请恢复更名为“夜郎侗族自治县”,从而引起轩然大波,贵州数县(市)纷纷争抢,亦分别强烈要求省政府上报国家民政部,更名为“夜郎”,力争把“夜郎”品牌留在贵州。贵州省政府为此召开专门会议协调,确定上报六枝,更名为夜郎县赫章县不服,径直上报民政部,为此湖南新晃与贵州的夜郎之争,通过全国数千家媒体炒作,达到白热化程度,恰似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
2010年10月,新晃宣布50亿元打造古夜郎国计划。此后不久,贵州省委宣传部协同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予以回应,再次重申“夜郎是贵州当仁不让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