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湖镇的城镇发展

1998年以来,菱湖镇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兴镇、工业强镇”战略的实施力度,确保了全镇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一是镇办集体企业均完成产权制度等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率达100%,***盘活存量资产2亿元,减轻企业包袱近3个亿。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55.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9.8亿元,规模以个企业利税达到17.1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利润0.9795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9.18亿元。二是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供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及时转变策略,结合本镇实际,整合资源,深挖内涵,改善环境,注重杭资,使招商引资工程呈现了较好势头。2004年引进项目33个(其中工业项目18个),合同利用内资5.5亿元,实到内资3.0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55万美元,实到外资29.5万美元。三是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2004年对现有企业投入2.9亿元进行技改。五是把发展个私经济作为强镇富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发展菱湖经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在全镇上下深入发动,大力培育和扶持,出台优惠政策,为个私经济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几年来,全镇涌现了象狮王化工、新奥特医药化工、民森木业、新永盛、天旺食品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科技含量高的规模个私企业。2004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00户,新发展私营企业50家。全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增长进入良好发展的新阶段。

菱湖镇工业经济以丝绸服装、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电梯、铝材、丝带、电子、食品、新型纺织、水泥制造、旅游休闲用品等为主导产业。全镇有各类工业企业240余家,2003年工业总产值达68亿元。 菱湖镇原是粮、桑、鱼三者同等典型的三·三制镇,全镇拥有水田面积37181亩,桑地21110亩,旱地5277亩,鱼塘19876.5亩,外河养殖5483亩。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和蚕桑重点产区,199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0.436万元,粮食总产量8219吨,油菜籽总产量473吨,淡水鱼总产量达8000吨,蚕茧总产量460吨。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镇万余亩内荡养殖中的60%以上从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发展到依靠科技养殖“名、优、新”特种水产。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对23个中小圩区和现代化农业园区改造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提倡发展优高效益农业,紧紧抓住全省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使效益农业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到2004年底,全镇粮经比例达到35:65,效益农业面积增加到22300亩,占总水田面积的60%,效益农业基地10个,其中500亩以上的基地6个,完成土地整理面积18384亩,建成标准农业园区25只,其中陈邑的水产养殖园区被列入省级示范园区。积极探索集体反租倒包股份合作、招标承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全镇土地使用权流转面积28611亩,其中大田流转11324亩,鱼塘流转15520亩,桑地流转1767亩,使土地逐步向大户、企业集中。加大对农业项目的招商力度,2004年全镇引进农业企业项目5只,总投资3000万元,引进推广新品种4只,农产品注册商标4只,新增省以上及绿色产品1只,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万亩,完成农产品订单3.5亿元。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结合土地整理和园区建设,完成外围堤塘加固加高14.48公里,新建机埠23座,浇筑三面光渠道74公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全镇的防洪抗灾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 菱湖是“文化之邦”。清末教育家俞樾云:“(菱湖)自宋以来,人文蔚起,秀艾之士,前后相望”。镇辖竹墩村在宋末建有长春书院,乃宋朱熹祖父朱弁教习族中子弟处,朱熹亦时而讲学,并题写书院匾额,名噪天下,连当时金国的贵族子弟都来求学。一片水乡田野之地,宋明有进士24名,举人34名。清时,则有进士77名,举人236名。整个清朝全省有20名状元,27名榜眼,25名探花,而菱湖镇便出了状元2名,榜眼3名,探花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