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的读书训练

三部曲 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力求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的导言都创造成激发学生读书欲望的兴奋剂。这些导言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初入境界式。即对课文反映的内容,先给学生一个初步的但却诱人的印象,细处的精妙,由学生去读课文,从中体味。如《桂林山水》一课的导言:“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的山山水水究竟是怎样的秀丽多姿、奇美如画,才赢得人们如此高的赞誉呢?”

(二)渐入境界式。即导言由远及近(或由大到小)把“镜头”推到课文要展示的境界。如讲《月光曲》时的导言:“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位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说;‘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流传后世的曲子,其中一首便是《月光曲》。关于这支曲子的谱写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个传说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曲》。

(三)转入境界式。即由此及彼,把学生的兴趣诱发起来,再转移到课文内容要展示的另一种境界中来。如讲《威尼斯的小艇》时的导言:“威尼斯是意大利一座古老的城市,是世界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儿有辉煌壮丽的宫殿,有举世无双的教堂,有华丽庄严的广场。但是这篇课文却没有写这些,只写了威尼斯最常见、最普通的小艇,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必须授之以法,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之一个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会阅读而练之。”因此,教会学生读书,使其自觉地读课文、仔细地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细细体味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这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我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

在讲读课文第一段时,我以缓慢、深沉的语气轻读了第一节的“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说:“然后问学生是否明白老师为什么读得这样轻、这样慢、这样深沉呢?此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让学生读下面的话,让他们通过朗读体会出是因为作者就要同祖国、同亲人告别了。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以读代答:作者看到“船渐渐地离岸了”,“亲友们挥着帽子,挥着手”;听到人们说“再见!再见!”以及“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的声音。因而他受到感动,眼睛湿润了,眼泪滴在镜面上,所以说话声音轻而缓慢、低沉,因此,朗读时要把作者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从作者挥泪与亲人说:“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个中心句第一次出现时的情景,不难体会出作者对祖国的亲人依依惜别的感情。然后,再用变序的方法指导朗读第一节,从而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依照此法,再指导学生去朗读、体会,从而品味出“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个中心句第二、三次出现时所表达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强烈的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