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

一、李白“轻舟”过三峡

唐代大诗人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大名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的艺术高峰上。

李白同时又是一位大旅行家,一生漫游了半个中国,行程万里。他的旅行活动值得中国旅游史大书一笔,他那充满着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诗篇,是他“五岳寻仙不 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真实情感写照。

李白一生中曾三过三峡,写下了许多歌咏三峡的诗篇,但每次过峡时的际遇不同,诗的情趣也就因时而异了。

李白首次出峡是在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他诞生于中亚细亚巴尔喀什湖之南的碎叶河畔,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青少年时期,他在蜀中广涉“百家”、“奇书”,击剑任侠,历览名胜,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公元725年春, 25岁的李白杯着“桑弧篷矢,射乎四方,……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宏大抱负,离开他深爱的蜀国,第一次向风景如画的长江三峡进发。

首次出川的李白,恰是风华正茂,胸怀大志之年,因此,他首次出峡的诗,显得轻快而潇洒。“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他对三峡的向往变成了现实,诗人飞动的情思,也把人们从峨眉山带到了三峡: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李白放舟,穿过瞿塘峡之后,就向巫峡疾进。船一到巫山,他就弃舟登岸,以年轻游子的凌云壮志,无畏的意志和有力的步伐,吊念古圣先贤,一直登上巫山的最高峰。他写下了《宿巫山下》:

昨日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当一叶轻快的扁舟飞出西陵峡口之南津关,诗人看到的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

初游三峡,在李白的脑海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一直不时地思念着三峡的江山与故人。在写给秭归、巴东一带朋友的诗中,他向往“巫山云雨飞“、“觉后思白帝”,希望自己与三峡朋友的书信不要稀少了。

诗人第二次过三峡是西上进峡,与第一次过三峡时的心情、境遇,可谓是天壤之 别。这次进峡的时间在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已经58岁。大约四年前,“安史之乱”爆发,连年战事,民不聊生。李白出于一片报国忧民之心,进入永王李王?的幕府。肃宗李亨即位后,李王?因谋反被捕杀。李白因受株连,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东)。在赴夜郎的途中,李白再过三峡,其愤懑和悲愁的心情不言而喻。舟过黄牛峡,李白写下《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船过秭归,诗人想到自己与伟大诗人屈原的命运如此相似,不禁吟道:“远别泪 空尽,长愁心已摧。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此时此地,在被流放者的眼里,连壮丽的三峡风光也大为减色,只觉得舟行太迟,令人逆境难熬了!

然而,不料绝路逢生,在船抵白帝城时,李白突然遇赦。他犹如脱笼之鸟,乃决计买舟东下,折返江陵,立刻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穿过三峡。在这三峡的起点,李白的血液里,新鲜的活力又奔腾起来,心情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写下《早发白帝城》这首千古绝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历来诗评家论此诗之妙,全在一个“轻”字,使人犹见水势之急、舟行如飞。而 李白如释重负,归心似箭的畅快心情,也跃然纸上。李白乘的“轻舟”虽已消失了 1000多年,但他此行留下的诗歌中对三峡的赞颂,至今仍在人们的心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