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乡风情的诗句
1.闹元宵的资料
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
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潮俗称“十五夜”。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热闹最“放夜”的灯火通明时光。
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洁,而且千家万户灯火璀璨,闪闪烁烁,故又称“灯节”。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阳知县陈坤监生咏《潮州元宵》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
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赞元宵灯节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赛社神;不展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诗文道出了红男绿女闹元宵的动人情景。潮汕人闹元宵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富有特色,引人入胜。
各地除传统的花灯外,还有燃放烟火、动物舞蹈、弄狮舞龙、扮涂戏、扭秧歌、广场戏、抽影戏、荡秋千、猜灯谜;还有蕴含着民风民俗趣闻的“坐大菜”、“推厕墙”、“抱大猪”、“求喜物”、“做丁桌”、“挂榕树枝、竹梢于门上(俗称榕竹插门)”、“赌糖狮':,潮家祭祖还必备有甜粿、酵粿、菜头粿各笼,俗称“三甑齐”。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户户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馈送亲朋好友品尝,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乡思。
元宵之夜,阖家团圆,举宴把盏吃“合家欢”,在盛馔佳肴的筵席上,蚶、蒜、鱼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壳古代是代表钱币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钱算”;食蒜象征诸年吉祥如意“会合算”;食鱼祈求家财富裕,年年有余等'祝愿。 潮汕人闹元宵最为体现“邹鲁遗风”的潮乡特色,且最为精彩动人,使人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殊多,仅作扼要简略分述于下:元宵灯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正月十一日夜起,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歌声达旦。
元夜竞赛花灯,张灯结彩,竟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称为‘不夜天”’。明代嘉靖年间,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的“观灯”中有:“三街六巷好灯棚”句,佐证了当时潮州花灯繁盛情景,惹得黄五娘主婶私自走出宅院到街上赏灯。
五娘见到灯下意中人陈三,遂掷下荔枝相赠。清代乾隆时期,澄海的樟林古港兴起的元宵灯节和花灯竞赛更加繁盛。
新编《澄海县志》记载有“东陇的灯橱,澄城、莲阳、樟林的纱灯,店市的涂灯,都是别地少有或没有的”。各地不但到处有多姿多彩的座灯、屏灯;还有挂灯、灯橱、灯牌、宫灯、走马灯等等。
元夜,儿童们成群结队,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街玩耍,热闹非常。潮汕民谚有:“正月灯、二月戏”和“勿乞人 (不要让人)画落灯橱”的俗语,这也显示着元宵灯彩绘漫画所起着的警示作用。
潮乡万家灯火闹元宵的热闹情景,要持续到十八日才“落灯”。偶逢“天公不作美”,“雨淋元宵灯”,今人已流传为一句气象农谚。
敬糖狮潮汕元宵神前敬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
历来特别深受潮汕人的敬爱。香港潮籍诗人邱亦山(笔名石头翁)咏《元宵》诗云:“元宵佳节在龙香,潮俗民风似故乡;是夕神前求好运,糖狮果品表安详。”
诗文道明了香港潮人流传着元宵拜糖狮的风俗习惯。糖狮是一种用白糖加工制成的甜食(用糖浆灌入雕刻模具铸成),色彩晶莹鲜艳,造型纹饰优美,千姿百态,集工艺美术、饮食文化和乡土风情于一体。
成双成对,大的富有气势,小的小巧玲珑,令人喜爱。元宵之夜,干家万户拜糖狮向神朋借来求好运,明年元宵如数奉还,故名为“赌糖狮”。
坐大菜澄海诗人李绍雄的《元宵坐大菜》诗云:“观灯已罢夜阑珊,小妹良宵兴未完。相约田间坐大菜,将来嫁得好郎官。”
潮汕农民冬种的大芥菜,茎叶肥嫩,菜蕾硕大,浑圆碧绿,鲜艳秀丽,俗称大菜。古代少女于元宵夜偷偷到郊外田野菜地坐大菜,默念着:“坐呀坐大菜,嫁个好夫婿。”
情真意切地祈望嫁个合自己心意的好郎君,宛如大菜的叶蕾一样簇拥、紧抱、亲密、好合,未来家庭美满和谐,生活幸福。另有红男则偷偷到郊外推倒厕所墙,说是可以娶到“雅姐”(漂亮的妻子)。
抱大猪潮汕农家,旧俗于元宵节白天到郊外选择好一块状如肥猪的石头,十五夜独自悄悄将这块石头费尽力气抱回家中猪圈(栏)槽前,摆敬祭品,燃点大红烛,供奉香火,由家中主妇诚心诚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饲养的猪苗长膘快、肉膘厚、猪肥大,口中默念着:“饲猪大过牛”。这就是“元宵抱大猪”的习俗。
2.闹元宵人们有什么习惯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在民间历来深受百姓重视。
在元宵节期间,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歌舞、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其喜庆热闹程度可与春节相媲美,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开平民间元宵习惯煮食汤圆。
有民歌唱道:“喜吃元宵丸,家家庆团圆。”汤圆象征团圆,寓意吉祥。
汤圆一般是用糯米粉搓成丸状放在水中煮熟而成,有甜汤圆和咸汤圆。在制作甜汤圆时,开平人习惯在糖水中放少许生姜,别有一种香味。
每年的元宵佳节,在侨乡开平还有舞龙、舞狮、猜灯谜等文娱活动。 开平舞龙颇有特色,龙的形象各有不同,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等,一般用竹、木、纸、布、稻草等制成。
儿时曾在元宵之夜观赏过舞草龙,用稻草扎成的大草龙,长约三四丈,龙身装上点点灯烛,一会蜷缩成堆,一会儿浮游不定,给人一种飘渺神秘的感觉。 再说舞狮。
开平的狮头绘彩一般以红、黑二色分别代表关公、张飞,又有文狮武狮之别。狮子是百兽之王,又是民间传说中的瑞兽,深受欢迎。
每逢春节、元宵,一队队醒狮穿街走巷,挨家逐户去给人们拜年贺喜,以示瑞狮临门,吉祥如意。墟镇的店铺为了招来一瑞狮,总是在门口设“青”(即用生菜札着一个红封包,红包内有钱),让狮子在鞭炮锣鼓声中拜舞一番,衔“青”而去,谓之“采青”。
元宵猜灯谜,富有雅趣,也是开平的民间习俗,谜语在我国古代又叫“庾词”、“隐语”。“庾”和“隐”都是藏的意思,南宋时,杭州人于元宵佳节将谜面贴在碧纱灯上,於是又产生了“灯谜”这一名称。
现在人们所说的灯谜,实际上就是谜语,不一定贴在灯上。开平民间元宵猜灯谜,就是贴在墙上或挂在绳子上的。
儿时曾在村中参加过元宵猜灯谜,是很有趣的。那时将谜面贴在墙上,谁猜中了就可领取一份糖果。
我们这些嘴馋的孩子,往往为了吃糖果而苦苦思索,一旦猜中了,高兴得蹦蹦跳跳。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猜灯谜很有意思。
3.怎样才能写好做文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写作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将所积累的东西结合自己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过程。
因此,要写好作文首要的就是积累。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学习语文,就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写作积累。
先是对字的积累,再是对词的积累,直至句、段、篇的积累。 一个学生写的作文,不管是好是糟,他都在写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积累的字、词、句等内容。
积累得多的孩子往往语言丰富,作文生动优美,作文结构合理,构思也巧妙。而积累得少的孩子写的作文往往苍白简单。
如果一个学生腹中空空,要让他把作文写好,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 所以,学生把作文写好的基础就是进行大量的、科学的积累。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累,现在就将一些心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同探讨。 一、明确学生积累的对象 学生需要积累些什么,才会对他们的写作有帮助。
这是我们首先必需认识清楚的问题。一般来说:好的词汇、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优秀的文章还有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古诗等都是积累的对象。
一个学生如果满腹好词佳句,在写作的时候就能顺手拈来,为我所用。一个学生读过、背过大量的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别人的文章结构、及构思与自己的创新相结合,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二、认识学生积累的长期性 单分析“积累”这个词吧。积累的意思是逐渐聚集。
积少成多、日积月累所指的都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构建过程。作文的积累当然也不是指一两天、一两个月的功夫。
它需要学生长期地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积少成多,才能打下扎实的作文功底。
三、把握学生积累的阶梯性 积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分出层次。不能让一个刚刚会写几个字的孩子就去背诵高深的名篇。
文章再好也要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消化。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大致给他们划分三个层次。
就好比一个阶梯,让学生们沿着阶梯逐步上升。 1、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积累大量的词汇。
并要求运用积累的大部分词汇造句。一年级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将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然后用词语口头说句子。
注意每句话一定要说正确、说通顺。二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将新掌握的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还要用这个词写句子。
在把每句话写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力求写具体、写生动。甚至可以将积累的几个词语同时用在一个句子里面。
一、二年级的学生除了积累大量的词汇外,还可以让其背诵大量的古诗。不要求孩子能理解其意思。
只要将那些琅琅上口的诗句熟背于心就可以了。(具体方法可读阅《低年级学生古诗的积累》一文) 2、三、四年级的学生同样要进行词汇的积累。
所不同的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要求他们积累的词汇以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主,尤其是多积累成语。
同样要求能用上积累的词汇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其写一段话。
除此之外,在每次积累的时候还必须要求背诵好的句子,并将所背的句子默写在积累本上。 3、五、六年级的积累应该以阅读为主。
要求他们阅读大量的优秀文章。将好的段落记录下来,并在段落上圈圈画画,标注出好的词语和句子。
还可以再次要求他们积累古诗。将曾经背诵熟烂的古诗默写下来,并要求理解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 积累应该把读、背、记、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好的积累方法就是用心地阅读。
而阅读的对象绝不仅仅局限于作文书。要培养学生广泛地阅读兴趣。
各类书籍,各类文章都要去看。教会学生在每次阅读的时候:1、边读边划。
划出好的词句,划出欣赏的地方,划出有趣吸引自己的地方。2、边读边记。
将好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 有针对性地背、记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积累。
当学生为了某篇作文而发愁、无从下笔的时候。我们与其手把手地教他一句句地写。
不如让他自己想办法。可以要求他找来大量的相关作文和资料,要求他认真阅读。
并将好的东西背下来、记录在本子上。之后,再让他写作。
可以让其模仿,但不许翻阅书和积累本更不能对着例文抄写。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作文功底较差的孩子。
一方面即可以帮助他写完作文,另外一方面培养他自己写作文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在完成作文时,之前积累的东西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
积累其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平时听别人说话、看电视、出外旅游都可以吸收到不少好的词汇、句子和写作素材。
要教会学生将这些素材记在心中,及时地记录下来。 另外,要求学生准备好积累本是必需的。
这本本子要求质量要好,有一定的厚度,最好是硬皮,易于保存。要求学生将用完的积累本一定要保存好。
对于孩子来说这可是一笔财富。最重要的是,在不停地积累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及时地复习。
隔一段时间就翻看一下以前记录的内容。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 积累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千万不能让学生觉得积累是一种负担。
首先,千万不能对学生布置的积累作业过多。我们要的是积少成多,而。
4.春节闹龙灯什么朝代开始这个问题设计到龙灯的起源,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龙的形象雏形,到了汉代舞龙灯已经在民间相当普遍,有关的史料如下: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中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