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古镇历史
1.元通古镇背后有什么故事
驾车路线:全程约16.2公里起点:三郎镇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沿政广路行驶320米,右转进入重庆路2.沿重庆路行驶990米,右转进入川环路3.沿川环路行驶3.6公里,过右侧的李家祠堂约200米后,左转进入华怀路4.沿华怀路行驶9.3公里,左转进入红瓦横街5.沿红瓦横街行驶28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红瓦街6.沿红瓦街行驶130米,稍向左转进入红瓦店街7.沿红瓦店街行驶390米,过工农兵大桥,左前方转弯进入街安路8.沿街安路行驶770米,左转进入文化街9.沿文化街行驶1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终点:元通古镇。
2.元通古镇的保护发展元通古镇保护现状及发展思路:元通古镇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展现出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元通古镇在配套设施上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具体表现在:街道狭窄、下水道狭小、光纤、电缆配置欠规范化。而古建筑因无人看管,加上风雨的侵蚀,有的已消亡,现存的也年久失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被白蚁吞噬;有的油漆已脱落;门窗楼梯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损等。但是在元通镇党委 *** 的领导和大力宣传下,元通人民在保护古镇的意识和实际行动上均有极大提高。就几大公馆而言,已有人义务的看管打扫。自从元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成立,元通镇就此制定了《元通古迹、古景保护意见》。并规定定期的对古迹划拨资金维修,每年对这些古建筑进行灭蚁,翻新,除尘,对有价值的残垣断壁进行修复。对古景进行保护,对古树进行施肥,灭虫,修剪,并标牌注明保护古树的种属、树名、年龄等。
3.元通镇的古镇文化元通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是川西文化名镇,素有“小成都”的美称。古代建筑保存完好,旅游资源丰富。
古建筑文化
元通清明会
镇内有大型古建筑:黄氏故居、罗氏故居、王国英故居、天主堂、汇江桥、永利桥、陈家大院、黄氏宗祠、古当铺和集镇内10万平方米民居,这些建筑大多依照明、清《工部法则》构造。
牌坊文化
文氏贞节坊(刘家牌坊)、肖家牌坊、丁家牌坊、过街牌坊。
会馆文化
陕西馆、广东馆、江西管、湖广馆。这些会馆遗址还存在。
饮食文化
如严三麦子的渣肉,高洪兴的鱼香肝片,邱大案的油花、齐大案的面条,张二师的活粉,肖稀饭的稀饭,周油茶的油茶,黄炮匠的板鸭,肖辉鸡肉。致华堂的白雪糕,胡广成的广成饭馆。至今这些传统小吃除了年代较近的广成饭馆(1987年成立)更名营业外,其他小吃熟食均已绝迹。至于其它名小吃,有待挖掘。
茶文化
古镇内有大小茶馆50余家,充分体现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泊江、味江、西河)的风貌。
水文化
古元通有鱼蹦滩、船工协会、杷工协会、古码头等。
桥文化
元通有五桥公所,有长寿桥、永利桥、姜市桥、烟市桥、铁杆桥。
八、有三百多年的“清明会”至今是川西平原一大盛会。
4.铁杆桥的历史铁杆桥属于元通古镇,元通古镇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当追溯至东晋时期,其建置已有1650多年,不过当初名非元通,而为水渠乡,而元通称谓之由来,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意为与古寺有关。明英崇正统年间,有圆通寺始建于水渠乡,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于此而繁华起来,故清代便在此兴场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其后于民国时期称元通,上世纪40年代改为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
铁杆桥系铁木结构桥,解放前是过往文锦江的唯一桥,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重建,改铁木为铁索桥体和水泥桥板和桥墩。安全,便捷。
资料来源:/link?url=9xdktmOk6vViXAj24aZ4OgeQwcajAs5-tn-ZHcyeH7Q6MtsfhmYgCElpCJLfw1ACBLtMEoVNejmyTvclJLh_S_#4_4
5.元通古镇的变化作文看今天天气不错,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浙东的宁海古镇玩一玩,它没有丽江、西塘、乌镇那么有名,但陈逸飞的一部遗作《理发师》选在此处拍摄后,使得很多人开始对古镇有所了解。
前童古镇地处浙江宁海西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也是一块“山水环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更是一座古韵浓重,至今还原汁原味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经过一路的奔波,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前童古镇。古镇非常的幽静,布局好比一座迷宫,到处是小巷,穿来穿去根本无法找到来时的路。漫步卵石路,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与粉墙乌瓦,不知不觉间便会将你引入诗情画意之中。一路走来,这里处处给我惊喜,偶尔会遇见几只小狗,很温顺的样子,看看来往的路人,甩甩尾巴便会离开。路边的小店铺也不少,买各种民间的小玩意,我挑选了一件变脸小玩具,好玩又神奇,有些铺子里我们会看到一些民间手工艺者在聚精会神地雕刻作品,我手里的相机忙个不停,怕落下一张张精彩的瞬间。
我们沿着指路标牌走了一会儿,随后来到了“泽思居”、“职思其居”、“民俗博物馆”“《理发师》拍摄点”、“老街”等,一幢幢古建筑,不由让我想起“尘土数百年,依稀显辉煌”的诗句。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泽思居”和“民俗博物馆”。“泽思居”建于清代初年,因原来主人官居一品,故又称“宰相府”,雕刻精细而复杂是此宅最大的特点,整栋房子可以说是“无梁不雕,无雕不精”,号称“江南第一雕花大楼”,果然名不虚传,真让人大开眼界。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民俗博物馆”。这是一座前童古镇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省级民俗博物馆,民俗管以500多件实物大量图版文字资料展示了封建时代农村一个人从出生到洗礼、成长立业、嫁娶成婚、一直到生儿育女的人生生活历程,以及各种风俗礼仪,既生动又形象,另人赞不绝口。
6.大家对成都崇州的元通古镇的感觉如何一,据说当地民风古朴。
果然,我们一行两辆车率直开进一院子里,那儿的老乡非但没有阻止我们,还友善地指挥我们停好车。末了,居然没收我们停车费。
呵呵,这可把我们领队“老大”可乐坏了,直夸“老乡就是好啊!”。嘿嘿,瞧那劲,差点没和老乡亲切握手合影了。
二、当地古老建筑保存尚好,未经 *** 改造和人工雕琢。比较有名的建筑如罗氏故居、夏家茶楼、天主教堂和颇具川西民风的吊角楼,都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崇州元通古镇的古老,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崇州元通古镇的沧桑,让我们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那网络上挺有名的夏家茶楼,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听该楼主人介绍,此楼纯木材建成,至今仍完好无损 三、有“一条大河,波浪宽……”,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囚禁在高楼大厦里的囚鸟而言,那涌动的生生不息的河水,那芳草萋萋,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
就算是看看,视觉和听觉也该满足了,总比天天对着钢筋水泥和那冷冰冰的电脑强。 四、东西物美价廉,消费便宜。
老大到了乡下,简直找到了大款的感觉,手摔得只抻,一踏进苍蝇馆子,嘴里直嚷嚷:“蹄花双上!腌肉双上!豆花每人一碗!……”,喊了满满的一桌菜。大家伙吃得也直呼“过瘾!”。
到了乡坝头硬是不一样哦,就连花钱也花得淋漓尽致滴哦。 成都周围的古镇甚多。
特别是最近几年,更如雨后春笋,齐唰唰地冒了出来。崇州元通古镇虽不及平乐古镇般繁荣,不及上里古镇般昌盛,但仍旧值得一看。
7.想知道:成都市双流——元通古镇在哪双流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环绕成都。
双流县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3万,辖2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县人民 *** 驻东升街道。中西部第1强县。
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27位。为我国四大国际航空港之一。
清末民初,元通号称"小成都"。元通古镇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当追溯至东晋时期,其建置已有1650多年,不过当初名非元通,而为水渠乡,而元通称谓之由来,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意为与古寺有关。
明英崇正统年间,有圆通寺始建于水渠乡,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于此而繁华起来,故清代便在此兴场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其后于民国时期称元通,上世纪40年代改为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确也如此,元通古镇历史上就是文井江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水运码头,自建镇之日起,就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早在明代,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
兼之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于是便有“小成都”之称。
8.铁杆桥的历史铁杆桥属于元通古镇,元通古镇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当追溯至东晋时期,其建置已有1650多年,不过当初名非元通,而为水渠乡,而元通称谓之由来,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意为与古寺有关。
明英崇正统年间,有圆通寺始建于水渠乡,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于此而繁华起来,故清代便在此兴场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其后于民国时期称元通,上世纪40年代改为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 铁杆桥系铁木结构桥,解放前是过往文锦江的唯一桥,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重建,改铁木为铁索桥体和水泥桥板和桥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