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湖镇的旅游
里湖关帝庙历史悠久,庙址得天独厚,座西北朝东南,行势天然。上有“鲤跃龙门”,中有“飞凤含书”,据清乾隆十年《普宁县志》中“庙祠”记载鲤湖关帝庙是全县4处关帝庙之一。为里湖古八景之一,古称圣地。此庙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四百多年。
上社书院在里湖老爷地,清代同治十年(1871)方耀筹建,它与昆冈书院、三都书院并称为普宁三大书院。方耀(1834-1891)名辉,字照轩,普宁洪阳西村人,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同治七年,他任潮州镇总兵,总督瑞麟派他清办潮州积案。经数年,惩办匪恶三千余名,为清政府搜括税银三百万余元,搜缴炮械数千件,这便是潮人所称的“方大人清”。据传,当年钱坑与富美两乡因发生纠纷,方耀欲率兵清剿,幸提前获知,经当地乡绅翰平息了风波,但两乡都被方耀罚了一笔款项,被用作创建上社书院的费用。
龙门桥在里湖在猪砧脚与富美圩之间,当年有火烧溪、西门溪流经圩内,再注入榕江。每当夏秋水涨,桥下水波荡漾,锦鳞游泳,鱼跃人欢,系里湖之胜地,故“鲤跃龙门”为里湖古八景之一。
在鲤湖新地内,有一古庵寺叫隐陀寺, 清康熙幸亥年(公元1716)年,鲤湖隐陀寺住持半夜起床,见一猛虎闯入寺中,聚然间陷入落在寺内水井之中,是夜通知四社众人现在观看,却不见猛虎踪迹。原此井水清,水质干甜,即使天逢大旱,井水仍然清澈水源部竭。即然发生猛虎陷井,遂把此井封闭,并令工匠镌刻一只石虎,盘坐于井盖之上,后来将此事经过情况勒石立于井旁,名为《伏虎井说》,该井便称之“伏虎井”。寺曾名“永陀寺“。
里湖乌石村“百岁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百岁坊,是当年朝廷为旌表百岁老人洪门林氏而兴建的。百岁坊在乌石村东南侧的大路旁。坊西南方向,高六米,宽4.88米,明(中)间宽2.45米,形制为四柱三门三层的花岗岩牌坊。
在里湖镇区南面,沿里坪公路西侧约2公里,也即今松溪村与池美村交汇处,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和兴圩遗址,其西侧有复建的华光大帝庙,毗邻池美宫后村。和兴圩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当年,满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衰竭,以致外夷屡屡入侵,黎民涂炭。
原榕江乌石拦河闸始建于1959年12月,翌年2月竣工,然闸简陋,日久老化,险象环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普宁县委县人民政府(今中***普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新闸,并于1992年7月成立工程指挥部,9月13日举行开工典礼,1993年5月落成。
大圣娘妈,据传乃东周列国晋国介子推之母后。母素性忠贞,仁德善举,广施黎庶,教子辅国,功昭日月,后人为纪念其懿范功德,广建庙宇,供奉膜拜之。 里湖大圣娘妈庙,原座落于码头街火烧地,为萧氏乡亲所创建。娘妈显赫圣明,香火旺盛,万众敬仰。奈何为拓宽街道而拆废。今政通人和,蒙旅泰侨胞乡亲林德会倡议重建,各界人士热心捐助,遂成善举。新庙异建于过路溪紫云阁之侧,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庙前清溪环绕,绿水长流,碧波荡漾;庙后群山环抱,层峦叠翠,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形似一弯新月。新庙建成,再昭圣妈恩典,为里湖添一胜迹也。
封源伯公位于普宁市里湖镇东南方向二公里的长美大肚篮山。封源伯公原名浮桃庵伯公,始建于宋朝仁宗宝元年间(1038)。从北宋至今,封源伯公历经九百六十多年,目前,封源伯公修葺一新,天地亭和凉亭等建筑物都是绿色琉璃瓦顶,粉红色大柱,橙黄色雕花窗,莲花柱栏杆,气势非凡。封源伯公宫周围山上,松柏、万年青等树木郁郁苍苍,成为里湖、梅塘附近人民观光的休闲胜地。
“花古岩”历史悠久,香火旺盛,过去曾有不少高僧在此定居。现庙前山坡有“释了凡光公墓(清雍正6年吉日立)”,庙后有“释绍祖德公墓(清乾隆戊申年吉立)”为证,可见其历史渊源。“花古岩”整座庙宇由释迦牟尼殿(称上殿)、王母殿(称中殿)、北极殿(称下殿)三部分组成,各殿内敬奉的神佛栩栩如生。庙侧天生独角石麒麟雄踞,势成伏虎之象,四周有奇石形状各异,传说着神妙故事的“仙公石、面盆石、秦广石、避雨石、眠床石、锣鼓石、仙人下棋石”等。
上庙由一块天然巨石覆盖作顶而成,石下东侧有一小石孔,名叫“出米石洞”。传说古时,有一为富不仁的米商,从榕江上游运米至揭西大溪潭头时,被巨浪卷沉米船,后船虽浮于水面,而大米则颗粒不见。自此后,“花古岩”庙僧及游客每天有多少人,石洞就会出够享用的大米。有一天,有一贪心庙僧嫌其出米慢,执意叫来石匠加大孔口。谁知,石孔被敲大以后,从此便不再出米了。
在上中庙自然生成的夹石通道南侧,二石重叠称之仙人刻石,上石下端有“龙宝寺”,下石前端有“福禄岩”字样,传说为仙人所书刻。在上庙南天门西北侧石壁上“天下太平”四字,是革命前辈许士杰同志所书刻,因这里曾是革命时期,许士杰领导的游击队活动地点。
清泉洞
里湖镇最高峰大冻尾(海拨661米)的东侧,有一个创于明朝末年的村庄---宅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