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金钱宴席——我看随份子、搭礼
一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充满人情与面子。婚丧喜庆等礼尚往来的事情本来是表达喜悦或者悲伤的机会、拉近亲朋好友关系的机会、增加人情味的机会,却变得让人头疼,其目的也已经部分异化。这种头疼都来自于随份子,来自于人们常说的“搭礼”,就是参加宴席要交纳礼金,而且是面子上过得去的礼金,甚至是巨额负担的礼金。
我们结婚的目的,我们给孩子过生日的目的,在于分享一份喜悦、增进亲情,不在于礼账上张三李四的份子钱。可是,在一些人眼中,举办婚礼不再是为了结婚,孩子过生日不再是为了庆生,而是为了礼账上的数字和信封里的钞票。这一切都已经异化,手段成为目的,金钱搭礼是为亲情友情服务的,现在,亲情友情却成为金钱的奴隶。
中国搭礼的传统由来已久,这和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分不开。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存在无数农耕的村落,人们定居和互相认识,村子里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一家有事邻居亲朋都会搭把手,一家有婚丧嫁娶整个村子都知道。久而久之,联系比较紧密。一家结婚开支巨大,而每个普通家庭资金有限,所以亲朋好友都会出点钱或者酒肉来帮助,办一个体面的婚礼。一家老人去世,办丧事众人也会扶持,给以金钱抚恤。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之间就会形成婚丧嫁娶互相请客、随份子的习惯。这是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国传统社会凝聚力的体现,互帮互助***渡难关,你来我往。后来,这种主动的帮助变成被动的请客,别人的请柬一来,碍于人情与面子,就必须赴宴搭礼。
最初的搭礼是邻里亲朋互帮互助的结果,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开始。明代以前,古人参加婚礼一般不直接送钱,而是送实用的东西以体现人情,这就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就变了味。明代朱元璋建立乡饮酒礼制度,百户人家在春秋聚餐喝酒,培养集体意识。《礼部·乡饮酒礼》记载,“凡我同里之人······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这就助长了乡间大摆宴席的风气。朱元璋晚年在《教民榜文》里说:
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伤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周给。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贫窘,一时难办,一里人户,每户或出钞一贯,每里百户,便是百贯,每户五贯,便是五百贯。如此资助,岂不成就。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轮流周给。
这无疑是官方倡导的随份子钱,对以后随份子在中国社会的大兴奠定了基础。元代,大官举办宴席直接从下属的俸禄中扣份子钱,就像直接从工资里扣个人所得税一样。清代,满族八旗为体现高贵在红白事业上出手阔绰、大兴份子钱。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倡简朴,改正不正之风,彻底在祖国大地上消灭了吸毒、赌博和嫖娼现象,重金搭礼这种充满铜臭气的资本主义行为为党和国家所不容,人们恢复到民风淳朴、简单送礼的时代。搪瓷杯、毛主席语录、暖壶等成为人们互相搭礼的首选。
改革开放后,不正之风死灰复燃,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富裕,一方面人们的贪污腐败、攀比之风、奢靡之风、拜金主义重新抬头,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道德,这是毛邓等领导人所预料不到的。消灭了近30年的黄赌毒和不正之风又卷土重来。人们时常怀念过去人心的单纯、社会风气的健康、人们生活的朴素,这是过去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有过失败,但是让人们足够怀念的地方。那时候,物质虽然匮乏,甚至有时候吃不饱肚子,一件衣服穿很多年,但是,人们总是精神抖擞、总是健康向上、充满干劲。我们怀念过去那种健康的精神和向上的风气。
二
当然,重金搭礼这种现象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有的地方严重,严重到月工资的三分之一都记在了别人的礼账上。有的地方还可以接受,到2021年,仍然是平常的200块的随礼。对于鄂尔多斯这样一片土地,重金搭礼已经成为一个恶劣的风气。一部分人们举办宴席的目的已经完全异化、变质。唯金钱至上、以人情为筹码。300块的场合很难看到,500块的礼金稀松平常,600、800、1000块甚至几千块上万都时常可见。每个月只有几千块工资的工薪阶层,都在人情与面子中痛苦地挣扎。表面上在灯光下、在酒杯前笑脸相迎,背地里口吐芬芳。
不少极端的家庭让婚丧嫁娶成为赚钱的手段,结婚离婚再结婚,可以请两次人。订婚加结婚,可以请两次人。升高中宴、升大学宴,还可以请两次人。有些人家,订婚大捞一笔后就没有了结婚的下文,有些人离了又结、结了又离,每次都大动声势、高朋满座。面子在金钱面前就是一文不值,悲伤的是必须随礼的亲朋好友,快乐的是数钱的主人、挣钱的酒店。任何一次宴席,门口就是铺着红布的豪华桌椅,一两本礼账摆开,拿着笔的记账人员笔挺地坐在那里,向你招手。流水的银子记在流水的账本上,大腹便便的主人喜笑颜开。
当然,很多人还是以亲情为重,减少宴请次数,拒绝高额礼金。我们都知道彼此生活不易,不需要虚张声势、不需要靠金钱来维持情谊。真正的情谊是好朋友多年未见,一通电话还可以聊聊从前,还可以出手相助。真正财富的积累是靠自己的汗水和泪水换来的,而不是依赖亲情、友情。不少人家办宴席还是赔钱,给亲人们、朋友们上好酒好菜,住好宾馆、接待周到,这才是真正重视情谊的人,而不是利用情谊赚钱的人。
人们心中都有一杆秤,来衡量每一次婚丧嫁娶的成功与失败。真正思考周全、尊重别人的主人是不在乎礼账有多厚,只在乎朋友、同学、家人是不是开心、是不是吃饱喝足、聚得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行动反映我们的理念,别人的眼睛会看见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真诚地回归到举办宴席请客的原本目的,客人们都会开心和快乐,都会尊重我们。所以说,值得尊重、结交的人办宴席是赔钱的或者不在乎赚钱的,不值得尊重和结交的人办宴席才是为了赚钱,一个人的品质,通过主办一场宴席,就可以高下立判。
三
造成当今随份子不正之风的原因有很多,以鄂尔多斯为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要谈到泡沫经济。十多年前是鄂尔多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楼市疯狂开发、私人借贷风起云涌,人人都带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来到这里,街上豪车遍地,东胜、薛家湾、阿勒腾席热、康巴什等等地方,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人们浮躁的步伐,电话里传来的声音都是这个总那个总,都是几千万、几百万。整个鄂尔多斯仿佛要上天了、起飞了,那种疯狂的气氛让人感觉,末日也不远了。随后世界崩塌了,几乎是一夜之间崩塌的,资金链断裂,楼市泡沫,虚拟经济严重超越实体经济,鄂尔多斯变成了一个笑话,一个天大的笑话。这种曾经暴富的背景下,人们的份子钱是少不了的。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几百块都显得寒颤,那些出手阔绰的大领导、大老板,几千、几万的人情是常有的事。所以,即使在经济危机时代,鄂尔多斯人们的搭礼还是数额高昂。恢复到常态的现在,500块成为普遍标准。
其次,溜须拍马是随份子居高不下的推手。老板、上司、领导发请柬了,手下的势利者抢着抱大红包、抢着说祝福、抢着在礼账上表忠心。十八大以前,这种风气尤为恶劣。你500,我要1000,你1000,我要2000。就这样,忠心也成了拍卖品。所以大家都不得不提高标准,原来的200、300成何体统,给领导随份子,不得500、1000吗?于是,大家都受困于这个高标准,即使口袋没钱,贷款也得给领导随份子。
再次,就是物价上涨。十年前,300块的礼金可谓是大礼一份,如今,500块才勉强拿的出手。搭礼的数目都是随着物价而上涨,只有涨而没有降。酒店的饭菜成本提高了、工资上涨了,那礼金也随之而起。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其起点就违背了正常。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十多年前300块在月工资中就占了至少5%-10%,如今500块在工资中占5%-10%。一个月如果有三次,工资的五分之一甚至30%就没了。哀民生之多艰!
互相之间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你请我,我也请你,搭出去的礼钱要收回来。所以,各种名义的请柬越来越多,你办一场我办一场,麻烦十足。
放开二胎也是一大诱因。过去,汉族一户一孩,也就结一次婚过一次生日了结。现在两个宝宝,超级加倍。所以次数更多、频率更平凡。当然,如今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了复杂繁多的人际关系,当2030年人口减少的拐点来临,人少了,举办宴席自然少了。
四
如何改变这种不正之风呢?我觉得欧美的礼尚往来值得我们借鉴。欧美人举办宴席尤其是婚礼的时候,不送礼金而是送礼物。比如法国,在结婚时,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会事先挑选合适礼品送给新人。对一般朋友,新人会在结婚前会开出物品清单,参加婚礼的客人选一样东西带来。一般,为了不重复,新人往往指定地点去购买,有专人来管理,买过的东西不必买。清单中有贵有贱,可以按照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没有参加婚礼的亲人会在事后请新人在餐馆吃饭。这些方式我认为非常可行,物品不在贵贱,表达情谊即可。没必要一统天下收500块。
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坏处,就是主人常常赔钱办婚礼,物品的质量也有好有坏。每个人参加婚礼的支出就大不相同,购买物品要大费周章,东西也要合适。但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减轻了金钱负担,人们可以真正表达亲情友情而不是被礼金束缚。
在中国这样一种强大的人情社会,搭礼制度不可能废除,但可以改变。礼金我认为还是最合适的一种形式,但是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沉重负担,这种局面要改变。礼金的数额要在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举办宴请的次数要缩减。当今鄂尔多斯的礼金在500块,我觉得降到300是合理的,这样的话,举办宴席的本质就不会改变,没人会为了捞钱而办宴席,使得礼金收入和成本大致相当,回归举办宴席的初衷,大家聚一聚、乐一乐。但不排除有些人选择用更低的成本、更差的酒店去接待客人。次数要减少,满月、周岁不搭礼、订婚不搭礼、升学宴不搭礼,只将12岁生日、结婚和葬礼作为搭礼的场合。这样会大大减轻人们的负担。
我们的祖先在制定礼仪制度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到礼金会成为人们的负担。从《仪礼》开始,中国的礼制越发完善,婚丧嫁娶都是人生的重要时刻,人们聚在一起***同分享喜悦或者承担痛苦都是理所应当的。但如果被金钱束缚、被礼金困住、被账本套上枷锁,那一切就没有了意义。
我们需要礼仪,我们需要相聚,我们需要亲情友情、需要人情面子,但我们要抛开罪恶的金钱宴席,让相聚回归初衷。
参考文献
[1]刘锴.在法国“随份子”[J].华人时刊,2015(01):37.
[2]元物志.随份子简史,让人随到吃土的“份子钱”是哪个古人发明的?/cmsid/20200430A0H9D700.2021.1.13?
[3]王海燕. “一年工资,三分之一随了份子”[N]. 北京日报,2013-06-20(002).
[4]余潇茜.让人吃不消的“份子钱”[J].百姓生活(下半月),2011(11):22-23.
[5]唐珍.“随份子”的真诚与无奈[J].社区,2010(24):29-30.
微信搜索:响亮话